在好莱坞,可以被称为“科幻大片”的电影不仅是投入大,视效也必须是出类拔萃,同时还需要大明星的加盟。以上提到的几部好莱坞进口影片全都具备了以上特质,有的延续一贯的超跑激情路线,更是引入了超具想象力的滑板、跑酷,到风驰电掣的公路极速游戏中;有的则用巨型的机甲和怪兽,浩瀚的海洋和骇人的巨浪,来营造顶级的观赏体验。今年5、6月份的这些影片都是全球电影中的大制作,再加上都具备出众的视听效果,很有可能会将中国观众对电影欣赏的欲望提升到另一个层次。
探索未知世界
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科幻大片”给予的印象,最深刻的就应该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几部作品。因为善于回环式结构,诺兰的电影总是让影迷一边狂烧智商一边叫好。这位因执导《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影片,而在全球人气急升的导演,曾带着主演马修·麦康纳、安妮·海瑟薇来到上海,在新天地UME影城引爆了一众媒体和影迷。
比较有意思的是《星际穿越》,影片讲述了一队探险家利用他们针对虫洞的新发现,超越人类对于太空旅行的极限,从而开始在广袤的宇宙中进行星际航行的故事。与同类型科幻片相比,这部影片最为独特的一点,是它独特的拍摄手法——没有用到3D与CG技术,拍摄全程甚至没有一次用到绿幕。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诺兰对于胶片拍摄的执着——《星际穿越》同样也是最后一部使用70mm胶片拍摄的商业片。对于3D,诺兰并非排斥,而是表示自己感觉3D的效果“是把这个屏幕给缩小,让观影者感觉自己在一个非常紧凑的小型空间里面,什么事情都扑面而来”。但《星际穿越》的主题或者场景更多的是在宇宙里面,天体非常大、非常宏伟。因此,他使用了全球最顶级的IMAX胶片摄影机拍摄,全画幅展现的宇宙能让观众惊讶于它的浩淼和广漠,也能让观众有更好的观影体验。
可见,科幻片的拍摄手段并非千篇一律,也不是用到CG特效和3D,就一定是好科幻。有一部低成本的进口批片《机器纪元》就曾剑走偏锋,颠覆那种一提“人工智能”,就联想到机器人称霸世界的思维模式,去探讨人类文明延续的另一种方式。诺兰的《星际穿越》上映前,也有许多观众担心看不懂。但该片上映后,牛顿第三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虫洞穿梭、黑洞奇点等专业物理知识引发众多影迷热议。看上去令人“望而生畏”的知识,被诺兰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例如片中宇航员,用一张白纸就让观众们理解了虫洞穿梭理论。这种言之有据、天马行空想象对国产科幻片、特效片来说,都是很好的借鉴。
探索科幻之路
拿如今正处于“黄金时代”的中国电影来说,跻身世界第二大市场的同时,也正在逐步探索自己的“科幻片之路”。而令人颇觉尴尬的是,国产科幻大片,在一部名为《珊瑚岛上的死光》之后留下了漫长的空白。进入新世纪以来,国产科幻片的拍摄数量竟然还不到10部。
有人认为,CG特效成本颇高,类似诺兰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都投资上亿美元,而今年5、6月份上映的这些特效大片中,没有一部的投资低于千万美元,这样的投资国产片消费不起。这或者也是国产科幻片的一副短板,但并不是主要原因。资深电影人高军曾和记者聊过,对于国产科幻来说,资金和技术的匮乏都不应该是其质量遭人诟病原因,就好像诺兰的《星际穿越》,完全可以用2D拍出那种视觉感官的震撼,而情节和人物的丰满更能直接冲击人心。
从《星际穿越》至今,观众对科幻片的热烈反响,证明电影市场并非一味娱乐。其实国产科幻片在上个世纪末也曾大受观众欢迎。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推出了国内首部科幻片《珊瑚岛上的死光》,红极一时。198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科幻片《潜影》,在科幻悬疑的基础上,加大了对主人公人性的挖掘。而1992年《再生勇士》、2001年《拯救爱情》之后,市场上国产科幻片断档。
科幻片的成功,离不开电影工业的支撑,但最终震撼人心的是对人类未来的探索、对生存困境的反思,对精神情感的探讨。一直都心存“科幻片梦想”的导演冯小宁就表示:“任何一部科幻电影,都应该有很强烈的主题,往往是人类对自然、未来、外太空的想象,而这种具有前瞻性的想象,创作者需要有很强烈的责任感。”
就目前来看,中国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浮躁和唯利是图——电影不完全是商品,而是商业和艺术的结合,所以不能完全、彻底地唯利是图,而科幻恰恰是更需要责任感的。更有不少业内人士期待,中国电影人能够借鉴这些成功科幻片的精神气质、讲故事的艺术手法,在我们自己文化特质与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以情节与想象取胜,制作出带有东方色彩的科幻大片。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