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最伟大的画家阿尔布雷特·丢勒(1471-1528)有一幅名作《祈祷之手》。这幅小小的作品有着令每一位观者感动的力量。
有研究认为可以从人的手看出人的职业。而丢勒这幅画中的手却可能会让手型研究者困惑,粗看是一双关节变形、青筋凸显、皮肤粗糙的重体力劳动者的手;但细看却发现其手指纤长,尤其指端、指甲的形状非常秀气,像是艺术家。
这确实是世界美术史上一双令人无比感动的手。那是丢勒的哥哥阿尔伯特·丢勒的手。
阿尔布雷特·丢勒和他的这位哥哥从小都极具绘画天赋,但由于家庭贫寒,无法供养哥俩都去学习艺术。哥哥阿尔伯特·丢勒建议,不如用投币决出一位去纽伦堡艺术学院学习,另一位则去矿井打工赚钱并供养去学习者的费用。前者学成后再赚钱供后者接着去学习绘画。结果弟弟阿尔布雷特·丢勒赢得了去学习的机会。4年后,弟弟学成回来,表示要帮助哥哥也去纽伦堡艺术学院读书。哥哥却伤心地出示一双因为在矿井劳动而变形的手……这双手再也无法拿起画笔了。
有一天,阿尔布雷特·丢勒看到哥哥合拢双手在虔诚地祈祷:“主啊!我这双手已无法让我实现成为艺术家的梦想,愿您将我的才华与能力加倍赐于我弟弟。”他于是画下了这双手。
丢勒的传世之作数以千计,但这双手打动了最多的心。知道了这幅画背后的故事后,我也更理解阿尔布雷特·丢勒在艺术创作上非凡努力之力量源泉。阿尔布雷特·丢勒(1471-1528)是德国最伟大的画家,被恩格斯视为欧洲文艺复兴这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的“巨人”之一,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将人文主义的光芒传播到当时在欧洲相对落后的德国。
有时候,我们要理解一个艺术家,不妨走进他所在时代的环境中,甚至走进他的亲情、友情中领悟。
记得数年前,陈逸飞胞弟陈逸鸣在和我聊天时不经意地说:“我阿哥走了,我画画必须卖力点。”当时听到他这话,我心里不由想起丢勒兄弟的故事。
朋友圈里都知道陈逸飞、陈逸鸣兄弟感情深厚。长兄如父,陈逸飞就是一直这样关爱着弟弟逸鸣,而且还是弟弟画画的启蒙老师。他出国一年不到,就把弟弟也带出去学习,并承担了学习和生活的费用。而陈逸鸣也在他哥哥最需要他的时候,放弃自己在美国已开展得相当好的事业,立即回到上海,协助哥哥的“大视觉”事业……
所以,当有关方面在讨论陈逸飞逝世12周年做点什么活动时,我决定策划一个陈逸飞陈逸鸣兄弟画展。其实这不是个标准的画展,而是通过几张小照片、几幅小速写、几页日记、一本旧护照等等,来感受这对同胞兄弟的艺术人生中亲情的力量;也同时让人们通过这对兄弟所经历的新中国初期、“文革”、改革开放、出国潮、海归等跌宕起伏的历史阶段,感受这半个多世纪来中国艺术独特的环境,以及在这样环境中诞生的艺术奇迹。
艺术的本质无外乎人性和情感。人性和情感的力量是艺术的源泉,反过来,艺术又让我们更懂得人性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