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5月2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威尼斯:中国艺术再次唱响
刘梓童
■ 刘建华作品《方》在主题展“时间与无限之馆”中展出
■ 汤南南具有纪录风格的影片《填海》
■ 汪天稳与邬建安合作的《七座山》皮影之《太行王屋山》
■ 姚惠芬的作品《苏州新梦——园林组画之虎丘塔》
  ◆ 刘梓童

  5月13日,威尼斯双年展拉开帷幕,主题为“艺术永生”的展览将持续到11月26日。作为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艺术展,威尼斯在这半年里将吸引世界数百万人前来观展,大街小巷里的主题展、国家馆、平行展、外围展,到处都是观展的人们。因此,对于今天的世界艺术交流活动来说,上威尼斯参加双年展无疑是一大美事。

  今年双年展展什么?

  第五十七届威尼斯双年展和往届一样,展期大约半年左右。总策展人克里斯汀·马萨尔(Christine Macel)剧透说:主题为“艺术永生”的双年展分为艺术家和书本之馆、喜悦和恐惧之馆、共同馆、传统之馆、酒神馆、色彩之馆、时间和无限之馆等9大板块,来自51个国家的120位受邀参展艺术家参与此次展览。其中,103位首次参展。有意思的是,上届双年展的主题展有来自53个国家的136名艺术家、艺术家团体及机构,中国艺术家只有4位;这次主题展120人大名单中有耿建翌、关小、郝量、刘建华、刘野、周滔等8位中国艺术家受邀参加。

  中国2005年以来已连续多次参展,如果您这时去威尼斯,很容易就能在水巷老宅里碰到汉语华声的中国人,恍惚间你仿佛就有了身在苏州、扬州的感觉。 

  中国艺术家很抢眼

  精明的威尼斯策展人知道,双年展的平台好使,于是每届都大量邀请新人参展。2015年中国的邱志杰、曹斐、季大纯、徐冰;今年也是全新的面孔。

  今年受邀的中国艺术家中,耿建翌早在1993年就参加了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这也是中国艺术家首次进入威尼斯双年展。从那时到今天,耿建翌试图打通绘画、拓印、摄影和影片的界限,跨界创作。这回,他将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了展览现场,观众看到很多艺术家的床、工作台,还有书本。这次,耿建翌带来的是一柜子泡水的无字天书。

  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刘野留学时间最长、对欧洲艺术传统了解极深。卡通画面、圆头圆脑的小孩、蒙德里安的方块、米菲兔……刘野的作品融入了哲学、绘画史、符号、情绪、讽刺和忧郁等等东西,“看起来无伤大雅、童趣、迷人的画面,传递的却是曲折忧患的情绪。”评论者说。他的作品受到市场的追捧,动辄“千万+”。这次展出的是他关于书的绘画,黄色封皮、几何图案的,还有的打开了却是什么字都没有的红红内页……

  郝量与关小的作品都被安排在主题展的“传统”板块。郝量《潇湘八景》占据了三面展墙,画品围合的区域放置了一个展柜。关小一直探索不同类型的媒介,像雕塑、装置和录像。这次参展,她的视频作品将焦点对准了大卫雕像:博物馆里,里三层外三层的人,世界艺术生纷纷临摹它,大卫于是成了商品,石膏模型卖到世界各地,而大卫的形象越来越模糊,于是艺术家将它变成了一首MTV供人消费。

  刘建华与周滔出现在最后一个板块“时光与无限”中。名为“方”的作品,他将钢板与陶瓷结合在一起,二者在火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他想把工业材料与传统材料之间并存的对抗性与依赖性展示给人看。他说:“这是人内心对物质的理解和感应。”丝绸之路联通中国与世界,唱主角的就是陶瓷、丝绸和茶叶。

  正像有些评论者说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是场艺术大杂烩,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汇融合,同台观照、互整衣冠不正是艺术生长必须的吗?

  中国国家馆艺术不息

  国家馆当然更能展示参展国家的艺术水平和发展现状。呼应“艺术永生”大主题,中国馆策展人邱志杰以“不息”应之。“每一位中国艺术家,都既承又传,代代相传、无尽接力之中,聚集起的就是不息的能量场,这就是中国艺术和中华文明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秘密。”邱志杰说,中国馆的展览在意象上将以“山·海”与“古·今”两个相互流变、转换的“阴·阳”结构来展开叙事。

  于是,大禹治水、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宋人绘画都被引进了展馆;参展的四位艺术家汤南南、邬建安、汪天稳、姚惠芬分别以绘画、皮影、苏绣演绎展览主题。其中,汪天稳从事皮影雕刻50年,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姚惠芬则是一位苏绣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在高唱“一带一路”的今天,又回到了欧洲。

  中国馆位于双年展军械库展区的尽头,说不定你去还能赶上锣鼓喧天的场面:多媒体皮影表演《不息——移山填海》在展场中心位置展开。皮影幕布后面,几位陕西华县的皮影艺人弹月琴、吹唢呐,悠扬的小调略带沧桑,皮影小人在他们手里活灵活现、生动有趣。两侧幕布后,一边飘过一朵云彩,另一边则是鲲鹏在“羽化”。中国馆里,《愚公移山》《骷髅幻戏图》(宋人李嵩画,姚惠芬苏绣),还有一幅是宋人马远的《十二水图》。在邱志杰眼里,这些作品都关系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如生死观和时间观,都指向了“不息”的意象。

  几位艺术家的阅历都很显赫。邱志杰,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他的“南京长建大桥系列”“2013独角兽和龙”“2016与时间赛跑”都为人熟知,他《无知者的破冰史》《时间的形状》《莫愁》《记忆考古》等作品“试图在中国文人传统与当代艺术、社会关怀和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论者评价说。

  汤南南的“铸浪为山”等以现代都市乡愁为核心,讨论时间与记忆、神话与诗歌、乡愁与生死等命题,尝试绘画、装置、摄影、多屏幕录像剧场等融通互鉴,努力探索自身经验切入当代生活情境的艺术方式。这回,他带来了《填海》,拍摄的是自己在海上目睹的一幕。坠落海中的鸟努力挣扎离开海面,却被它所羁绊的重物不断扯回。“我立刻想起了精卫填海,不正是人类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象征吗?”汤南南说。

  邬建安很早就对中国传统的剪纸、皮影产生兴趣并探索将之化入今日生活,因此也被演绎“不息”的邱志杰召至威尼斯,让其运用综合性材料与方法,创造出层次丰富、尺幅宏大的装置艺术作品,诠释中西方神话和哲学。

  另外两位,一位是皮影雕刻艺术大师——汪天稳。皮雕、纹样设计让汪天稳、邬建安成为忘年交,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家成为了合作的伙伴,一起来到威尼斯,就着马远的《水图》和山海意象进行了新的创作。苏绣也一样,邱志杰跟姚慧芬商量,应该创造出后人可以效仿的合作模式。于是,邱志杰创作图稿,姚慧芬按照标注的绣法进行创作,于是就有了《葡萄少女》《虎丘》等等作品,苏州丝绸、苏绣再回西方,已是全新。这一回,姚惠芬不仅将以精湛绝伦的上百种针法再现《骷髅幻戏图》,还参与了汤南南《遗忘之海》的创作。

  业内人士说,传统、多媒体、合作是中国馆的关键词。邱志杰说,这才是中国艺术生生不息的原因。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专版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20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21版:福彩专版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基金纵横/金市汇市
   第A24版:家装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A30版:家装专版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威尼斯:中国艺术再次唱响
就应该这样活化
广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A29威尼斯:中国艺术再次唱响 2017-05-20 2 2017年05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