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书房里藏有一册小开本精装书,它就是《谚语》。这本所谓的书,说它是书,但它没有出版社,没有书的定价,没有作者名,没有责任编辑,没有封面设计者;更没有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页。说它不是书,看上去又俨然是一本袖珍精装书(64开本)。
这本书是我自己纯手工做的。上大学时,遇上没有课的时候,常会去学校的期刊阅览室坐坐,看到各种报纸上作为补白刊出的谚语、警句等,喜欢抄录收集起来。我从小非常渴望补充知识,所以很早便养成了抄录的习惯。
这里要说的是《谚语》“第二版”(“第一版”是线装书,是我走上工作岗位前做的)。打从被分配在外地工作后,每年回上海探亲,我总觉得有很多事情可做。一天我拿出《谚语》来翻阅,突然产生了一点不满意:尽管我曾为十册微型线装书做了一个封套,但读起来总觉得不便,而且还有点别扭:封面是古色古香的,内容页却是横排书写的;于是想到尝试做一本硬封面的精装书。怎么做?没有人教,只好自己摸索。我找出了一本旧的精装书,小心地将其拆掉,一面拆,一面把重要的节点用笔记下来。在正式动手前,将内容按精装本的装订法用钢笔画笔尖重抄一遍,完了把所需材料和工序列成一个表。我发现最要紧的是封面,像不像精装书就看封面了。
封面和封底必须用硬纸板,用几层纸或一层纱布(作为书脊)把封面封底粘连起来,外面用略宽于书脊的布料粘包。母亲特别支持我的这份劳作,将她做衣服用剩的一块本来准备日后用作缝补备料的墨绿色细呢料子给我做书脊。精装书首先是无钉书,书芯(书的内容页)被分成十几叠乃至几十叠,每一叠再一折俩;用一根布条把各叠的折处粘连起来,然后再用针线穿过各叠,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布条多出的地方涂上胶水,反向和作为封面封底的纸板内面粘住。这样,封面封底、书脊和书芯基本上被整合在一起了。
封面设计是很重要的环节,不能简单地用彩色手工纸,必须写上书名画上图案。我想了个办法:先用白纸将封面和封底糊起来,等阴干后用水彩颜料作画。按说作为底色,用油画颜料较好;考虑到油画颜料太贵且涂画起来容易造成不平,所以底色用浓稠的深绿水彩颜料。还有一个缺点也必须克服:水彩色碰到潮湿会掉色模糊。最后我终于忍痛买了一罐最小的清漆,给封面封底上了一层清漆,效果倍儿好,可惜剩下的很多清漆都浪费了。
从裁割纸张到画封面,每一步我都做得非常仔细、精准,所以书芯基本上不用切割(当时也无处切割),最后只是用细砂纸将芯边尽量打磨成月牙形。
不妨说说《谚语》的内容吧。谚语是智慧的语言,此《谚语》绝大部分是从书报杂志上抄录的,约有10%是我直接译自外文以及大四上半年在太仓农村担任“四清”工作队员时实地收集的太仓地区谚语。条件所限,选了一句谚语放在第一页——不因不知而羞,只为不学而愧。偶尔翻阅,好像在把玩一件敝帚自珍的原始手工劳作,因为它凝聚着一个人的岁月和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