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回到苏州,贝建中是为了好友、旅居法国的艺术家茹小凡在苏州博物馆办展——他是这次展览的策展人。
午后,幽美巷的苏州民国宅子里,贝建中与笔者相对品茗,务虚谈艺,话题轻松而散漫。从苏州到纽约的家族传奇,还有与自己一路同行的天才父亲。
没有同意或不同意
贝聿铭的三个儿子,都算是“子承父业”,贝建中排行第二,是贝聿铭的三个儿子里唯一能够说中文的。在1992年,贝建中和弟弟贝礼中创立了“贝氏建筑事务所”。
有一种流传说法,贝聿铭一开始并不同意孩子学习建筑,笔者向贝建中求证,他却辟谣道,父亲从来没有对他的选择说什么,没有说同意,也没有说不同意。贝建中在哈佛大学读本科,专业是物理,拿到了学士学位前却决定转行。父亲的态度始终是——这是我的亲生孩子,我不必对他们多说什么。
“每个人开始在任何办公室开启实习时,都必须工作很久很努力,我当然不例外。记不清一开始做什么工作了,几项工程交错进行。4年后,我参与了华盛顿美国国家博物馆东翼的建筑设计,是我第一个完整参与的挺像样的建筑工程,在建筑师团队中,我是二十分之一。”
很多人好奇,因为父亲在建筑界的声望,贝建中总该能得到不少优待吧?贝建中说,每个人都知道他是贝聿铭的儿子,但一开始,这没有带来任何特殊待遇。事实上,还是一个朋友告诉了一句让他受益终生的话,“即便你没有被邀请,也要去参加重要的讨论会。”“我知道,要想成为优秀的建筑师,需要变得进取与强势,你不能退缩,你可以在会议厅里赖着不走,既然没有人叫你滚蛋,就是默许你留在这里。初入职场,这条建言对我很管用。这话听上去很像父亲对孩子的教导,一向独立的贝建中却笑笑:“很可惜,我父亲很少跟我说什么。这句重要的鼓励,都是我朋友跟我说的。”
父亲的传奇在续写
“成功的建筑设计,离不开好的客户,没有理想的客户,很多事情你无法做到。”贝聿铭告诉过贝建中有关建筑的箴言,这句话他记得牢,“对建筑师来说,最大的奢侈是——你可以选择你的客户。”那么,有没有建筑师,可以整个职业生涯都做到这点?“我想,恐怕没有。”
贝建中和父亲贝聿铭分别拥有公司——贝建中在1992年创立的是“贝氏建筑事务所”,以示与父亲公司的区别。“贝氏建筑事务所”运营至今,也已经走过了25载春秋:“我是非常小心翼翼地继承着父亲的‘传奇’的,但如你所知,北京中国银行、苏州博物馆,北京工商银行这三个项目,都是我代表建筑事务所签下了合同。这三项建筑项目,父亲给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建议,他贡献了很多。”
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贝建中也说过类似的话——在他眼里,在这个时代,父亲贝聿铭仍然会是一名伟大的建筑师。“对一个建筑师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眼界。而在我父亲的建筑里,他的眼界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永恒。有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作品,你一眼就能看出,噢,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这是2000年的,因为这就是他们在那个年代竭力想做的。建筑不是时尚,今年流行这个,明年流行那个……父亲的建筑风格,也是我们希望能达到的目标,就是这种超越时代的永恒。”
贝建中认为:“中国今天的建筑,很多不实用,没有功能性,我认为建筑作品拥有实用性非常重要,他们不能就长了一张‘快看我快看我’的外表。”贝建中对此的理解是,“建筑师需要知道,在中国建造房子,不能为了外表,牺牲了建筑的功用性和实用,来维持建筑的外观。不要浪费钱。”“我们的设计理念是,让城市变得更像城市,让人们合作共享,发挥才干和创意。”这是贝建中的愿景。
“贝氏传说”口口相传
很多故事从侧面来说,反比事实更为动听。上海静安区南阳路170号的贝家花园,很多上海人向贝建中提到过这栋建筑,但他从来没有去过。还有传言,贝聿铭儿时曾在这里的花园游玩过。贝建中回答,“有了这样的故事,你是不是在里面用餐时,会觉得食物看上去更诱人?其实这栋建筑1934年才造好,父亲1935年就去了海外。”
“还有个传说,在苏州,祖父把太湖石放入了太湖,儿子或者孙子把太湖石拿出来。这些石头是自然的,又不是纯自然的,但受湖水的冲刷,形成了玲珑的造型。这故事有真有假,狮子林的石头是曾祖父时代的,不是说的500年那样。购买房子时候,石头就已经在院子里,贝家在买宅子时购买了石头,并没有亲手‘种’下石头。听说在苏州,太湖石能给家族带来好运。”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