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故事要挖掘
市政协委员、交通银行总行博物馆馆长杨德钧建议,捕杀鸟类要入刑,历史建筑不可再生,推倒它却没有入刑的,我们保护历史建筑也应采取最严格的措施,要把它们当作城市的“大熊猫”来保护。他说,城市要有温度,建筑要有故事,要让市民、居民来做口述历史,有些老建筑要有三维技术扫描下来传给后人。乔家路133号是海上画派名家、政商名人王一亭的故居梓园。1922年,他在这里接待过科学家爱因斯坦夫妇。这座园林式建筑有洋楼、佛阁、假山和池塘,更有不少人物故事,折射出了一段民国历史,但这些许多人并不知晓。
政协委员朱少伟说,来到靠近黄浦江的商船会馆旧址前,这幢始建于康熙年间饱经风霜的老建筑可以阅读到上海因水而兴、以港兴市的历史,也能看到上海跃为世界第一大港的足迹……当年商船会馆规模宏敞,有楼、台、殿、阁,飞檐翘角,金碧辉煌。但如今已残破不堪,变成危楼。路人途经这里根本不知这里是什么。他建议历史建筑应有明显标识,既便于文物保护,也便于游人入内“阅读”。
手机扫描可“阅读”
有政协委员建议,鉴于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陕西北路大部分历史建筑如宋家老宅、西摩会堂、荣家老宅、何东公馆等目前还不能对市民开放,是否应首先在这些建筑外墙铭牌上张贴“二维码”,可让广大游客先通过手机扫描,图文并茂地了解到每幢老房子的前世今生。这样既能推动这些建筑逐步对公众开放,同时也能弥补市民不得入内阅读的遗憾。这方面徐汇区湖南社区就有成功尝试,游客通过扫描二维码能品读到曾居住在此的名人轶事及详尽图文。如巴金故居,不仅可入内参观,还可扫“二维码”参与互动体验。上海是一座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有着众多的近代历史建筑,如果能配上“二维码”,对于让“建筑是可阅读的”,无疑能增色不少。
常德路上的常德公寓,是作家张爱玲完成《封锁》《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等重要作品的旧居,也吸引了无数“张迷”纷至沓来。由于这里住着居民,怕打扰过频,旧居谢绝参观,让远道而来的参观者失望而归。如能让游客通过手机“扫一扫”,也能让他们了解当年的人物故事、历史场景,这对于阅读这一名宅就别有一番情趣,至少能减少遗憾。像常德公寓这样的老建筑点缀在上海街头各个角落,就像珍珠撒落满城,如果它们能被认真“阅读”,无疑会让上海这座人文之城增添无穷魅力。
美好前景要努力
沪上有多少老房子可以深度阅读?值得认真清点,创造条件逐步推进。“二维码”只是一种间接手段,建筑要真正被深度阅读,还是要让市民走进这些“历史老屋”中去,直接体验、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让老建筑发挥应有的文物作用。
政协委员刘毛伢对苏州河两岸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情有独钟,连年来都有提案呼吁。他说,作为上海母亲河,苏州河沿岸布满了上海近代工业文明的遗迹,也留下了城市百年发展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外白渡桥、四行仓库、邮政大楼、造币博物馆等。但由于河流穿过五个区,又涉及多个部门,游人要像在巴黎塞纳河般乘船去“阅读”苏州河的历史文化,至今还难以解决。两年前,一条贯穿于苏州河的观光游轮,由于缺乏上岸码头根本无法停靠,让游人走入沿岸老建筑“阅读”就无法实现。游人日渐稀少,使之被迫停航。“建筑是可阅读的”,这一前景非常美好,但真正做到这一点,我们仍需作出艰巨努力。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