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依赖排行榜,热门未必适合,注重功利性,可能适得其反~~~
依赖排行榜,热门未必适合,注重功利性,可能适得其反~~~
     
2017年06月0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依赖排行榜,热门未必适合,注重功利性,可能适得其反
让好书打开孩子的心灵窗户
方翔
■ “如何复活一只恐龙”原创大型科普展览近日亮相环球港,35只恐龙从科学复原的角度,“活”了起来,立体化的阅读吸引了不少孩子的兴趣 本报记者 刘歆 摄影报道
  本报记者 方翔

  童书是孩子的宝贝,孩子是家长的宝贝,所以童书就是家长宝贝的宝贝。“六一”前夕,各类童书荐书榜、排行榜纷纷出炉。然而最热门的,未必是最适合你家孩子的,听老师的,读要考的,孩子可能提不起兴趣,甚至对阅读心生厌恶。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为孩子挑选童书?

  1

  选经典

  回归传统文化 熏陶博雅气质

  有关数据显示,在目前国内500余家出版社中,仅有25家还未涉足童书出版,市场竞争激烈可见一斑。不过,目前的各类童书榜上卖得最好的书,首先代表的是家长而非孩子的喜好。

  “家长其实是童书的第一读者,随着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开始为人父母,他们重视子女阅读习惯的培养。”中福会出版社社长余岚表示,希望兼顾家长和小朋友的选择,通过童书阅读,把爱和美带给孩子。“只要一个人心中有爱和美,他就会拥有美好的希望。”

  上海市儒学研究会秘书长、上海秋霞圃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李耐儒建议家长一定给孩子选择经典作品,“无论是文学、绘画,还是国学,其中都有不少经典著作。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传习对于培养造就学生的君子人格、博雅气质有着重要作用。”

  在李耐儒看来,现在人们推崇传统经典,并不是什么创新,更是一种“回归”,回到国人几千年来传承的那个思想文化的精妙世界里。对于目前一哄而起的诗词阅读热,他表示,阅读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情,而电视节目本身虽然是传播传统文化,但也有一定的娱乐成分。家长选择诗词要从孩子本身的情况入手。“我现在为《哈哈画报》‘大美中国’栏目撰稿,所推荐的唐诗,除了考虑孩子的阅读年龄之外,也兼顾了对孩子的性情、想象与审美有所补益,让孩子产生阅读兴趣。”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曾倡导,阅读应该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优雅的生活态度。但是在这个快餐社会,一些家长更多的是一种功利性阅读,其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儿童的阅读习性。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梦之队”事业部主任谈炜萍认为,为了应付老师,为了考试,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这种功利性阅读总有一天会败坏孩子的阅读兴趣,甚至可能会让他们对阅读心生厌恶。“我们在提倡儿童阅读的同时,应该倡导发自肺腑的快乐阅读,通过自然而然的阅读,渐渐地,你必然会了解广阔的自然奥秘,你必然会知晓生命的本真,你必然能找寻到人生的价值。就像德国幻想大师米切尔·恩德的《犟龟》里的那只倔强执着的乌龟陶陶一样,他享受的是行走的过程。通过这种坚持不懈的行走,谁说他的目的没有到达。他磨炼了意志,他践行了什么是坚定的信念。不为功利性阅读,只为通过阅读享受生命的乐趣,充实和点亮生命的意义。”谈炜萍说。

  2

  挑绘本

  画面能讲故事 培养多元智能

  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性的思维,是一种表象的思维,绘本是以画传达故事情节的,比一般图书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更符合儿童早期思维的特点。

  绘本这一起源于西方的图书样式近年在国内非常流行,虽然引进版绘本无论是品种还是销量都胜过原创绘本,但近几年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绘画风格带有明显民族特色的原创绘本逐渐多了起来,比如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国节日》,给孩子讲述中国传统的习俗和节日,其中各个故事的画风完全不同,有的画家采用中国传统水墨的形式表现,有的用当代语言重新诠释传统,让孩子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魅力。少年儿童出版社美术总监赵晓音说,“现在的家长也越来越意识到绘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启蒙作用。绘本也是孩子和父母亲子的纽带。通过家长的阅读,培养更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阅读中对孩子的性格行为和认知起到积极的作用。既留给孩子生命的本真,也开启了一个更为丰富的世界。好的绘本,从儿童认知心理出发,对艺术讲述方式的要求极高。现代绘本表现非常多样,不同的绘画语言表达不同故事的情节和意境,写实风格、夸张的造型,水彩朦胧的意境和厚实沉重的油画质感,还有拼贴、剪纸、水墨等不同表现手法,还能融入当代平面设计的处理方式,有趣,又很有视觉冲击力。”

  在赵晓音看来,用成人的眼光去揣测孩子的心往往得不偿失,只有自己带着童心去看世界,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在开始创作的时候扔掉那些用什么表现形式的关注而更多思考怎样表达自己内心感受。内在的体验和感受是相通的,哪怕是孩子也会有对世界一种直觉的感知。在绘画的过程中真诚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喜悦、纠结、犹豫、恐惧,孩子也会真实地感受到的。

  赵晓音在创作绘本的时候,一直努力让画面自己能讲故事,“努力想体现一种鲜活而真实的东西,保持一颗自由纯粹的心,去捕捉美好,欣赏美好”。在她看来,对于儿童阅读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要抓住儿童“眼睛”,至于绘本所表达的内容,并不一定马上要孩子理解,毕竟有的东西是读来的,有的东西是等来的。余岚则表示,绘本不仅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是能够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

  3

  重融合

  立体感官体验 激发阅读兴趣

  《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到,“电视时代的来临使儿童不再需要长期的识字训练就能够与成人一起分享来自电视的信息,两者之间的文化分界被拆解了,于是,童年便消逝了”。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要接触社会、了解世界,可以选择的媒介实在太多了,对于出版社来说,也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不创新肯定没有出路。作为我国第一本新型立体特色的少儿刊物,《哈哈画报》较早开始了数字化转型探索。以“视、听、闻、触”结合的崭新方式,为小读者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阅读体验。早在2012年,《哈哈画报》在少儿刊物中率先启用AR平台,运用交互增强现实技术为小读者带来更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炫酷的动画、真实的互动感觉、精彩的视频、音频资源,让阅读变得更有趣、更丰富、更立体、更精彩。像今年推出的“大美中国”系列专栏,聘请名家为小读者讲谈国学经典、解读民俗“刨根问底”,内容影视频同步上传到AR平台,可听可看,亲切直观。

  将童书改编为儿童剧也成为了近年来出版社的一大探索。据余岚介绍,中福会出版社前两年与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合作,将图画书《兔灯》《小丑》《偷西瓜的獾》改编成绘本剧,走进了上海广大的校园中。今年六一,又推出儿童剧《爱和勇气的魔咒》。“与儿童读物介质截然不同的是,儿童戏剧有着其自身独一无二的魅力,大胆的舞台设计和时下最炙手可热的多媒体技术结合,让字里行间的天马行空变得可听可见,满足了孩子在阅读时的想象,也为他们开启了一场全新的感官体验。”

  “在原著中,我看到好多我自己的场景和我自己说过的话,我最喜欢它的地方是因为他不说教,它让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教育背景的人都能看,并且会有不同的体会。”《爱和勇气的魔咒》导演栾岚说,“一个好的故事会活在孩子心中一辈子。我们希望把这个种子种在小朋友心里,让他们走进剧场,来感受一个不同的世界。”

  记者手记

  学习儿童看世界

  毕加索曾经说过,他花了一段时间,学习了艺术创作,但是他花了更多的时间把它抛弃掉,去学习儿童看世界。

  孩子总是期待大人从他们的视角去理解世界,对于大人们来说,也应该学习儿童想看到世界本质的心。正如《小王子》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事物本质,因为,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帮孩子们用心挑选童书的同时,对于每一个家长来说,或许打开了一扇全新了解世界的“窗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生态上海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第A25版:好吃周刊
   第A26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健康+/新民健康
让好书打开孩子的心灵窗户
北京家庭爱玩具 上海家长好童书
新民晚报要闻A04让好书打开孩子的心灵窗户 2017-06-01 2 2017年06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