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0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或许只差一部长篇
朱渊
  在长篇评弹《沈万三》的演出现场,评弹表演艺术家邢晏芝忍不住要“轧闹猛”上台讲两句,不为别的,只为看到长篇再度回归大剧场。

  邢晏芝是“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艺术家,那个年代说书人是堪比明星的,那个年代的说书现场是不亚于小型演唱会,那个年代谈不上是评弹最辉煌的时期,却也能让等开票的观众彻夜排队无怨无悔的。

  1978年到1985年,邢晏芝与胞兄邢晏春连续7年,每年4月在美琪旁的静园书场说《杨乃武与小白菜》,年年客满、场场爆棚。“那时每周开一次周套票,老听客听完一周,就顺势转到票房口,等次日开票。队伍能绕剧场一周。老人家排到晚上,子女下了班带着板凳来接棒,次日一早老人再来接着排。”

  遥想当年盛况,邢晏芝不相信这样热忱的观众会悉数消散在岁月中:“即便老人家们都不听了,那些替他们排队的子女,还有跟着祖父母听评弹的孙辈怎会忘记评弹?我不相信。”邢晏芝直言:“看来现在之所以评弹魅力已大不如前,长篇的不振兴是原因之一。”

  长篇是评弹的灵魂!邢晏芝觉得评弹不如前,就是因为失了魂:“无数评弹名家都是自一部书中成长起来,纷呈的流派亦是自书中孕育。一部书捧出一个角儿,创出一个流派,现在都不说长篇了,怎么出人、怎么出书、怎么出流派。”

  很多人觉得评弹走不进年轻人,是因为它节奏慢、样式旧、风格传统。可就像观众席中那些八零九零后说的:“好的长篇,环环相扣、悬念迭生,说书先生演绎的那些故事,不比美剧差。”

  或许,爱上评弹,我们只差一部长篇的距离。

  朱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锁”住观众十五天
或许只差一部长篇
傅希如“斗嘴”王珮瑜
蝈蝈声中,醉入交响梦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4或许只差一部长篇 2017-07-03 2 2017年07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