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多数打着多媒体旗号的舞台作品仅以声光电“锦上添花”不同,《我要飞,去月球!》实现了戏剧表演与动画电影的无缝衔接。舞台上,漆成雪白的背景板玄机暗藏,三五个大小不一的暗门如抽屉般被随意拉出,配合动画投影,时而是火车上的一扇窗,时而是小床上的一床被,或是鹅棚的木栅、仰望星空的窗台。这些变化莫测的暗门在动画投影的助力下,让唱着“独角戏”的演员完成了一台极为丰富的演出。
导演辛西娅·米兰达表示,《我要飞,去月球!》这个作品告诉观众,想象力其实比知识更重要,“我们在国外演出时,很多家长看完后都对我表示感谢,他们说‘谢谢你拯救了我内心的那个孩子’,我觉得这正是《我要飞,去月球!》的意义所在。”
而让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总经理梁晓霞备受触动的则是剧中对“爷爷去世”这个情节的处理,以及孩子用老人留下的故事汇通自身想象带来的治愈。梁晓霞坦言:“面对孩子,最难解释的就是死亡。中国的生命教育在死亡这一块是缺失的。不只是孩子,很多大人不知道该怎样面对和接受亲人的离去。沉默、回避、顾左右而言他都不是正确的方法,而剧中小女孩用想象力延续着爷爷留下的关于星空的故事,也给了我们一些启发。想象力不仅能保留内心的力量,也能治愈内心的创伤,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西班牙原版从2015年首演至今,已在欧洲巡演超过100场,并且已完成了多个国家的版本制作,包括阿根廷版、法国版、摩洛哥版,除了中文版外,即将公演的还有英国版和巴西版。据了解,该剧完成上海首演后,将于今年七八月陆续在北京和哈尔滨巡演。未来两年,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将联合北京中间剧场,为《我要飞,去月球!》策划国内百场巡演。
本报记者 朱渊
《我要飞,去月球!》梗概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小女孩塔拉在爷爷农场度过了一个夏天。爷爷讲述的许多有关浩瀚星空的美妙故事,在塔拉的心里埋下了当个宇航员的心愿。有一天,爷爷突然消失(去世)了,于是塔拉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训练一群鹅,让它们带着自己飞向月球去寻找爷爷,奇幻的旅程由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