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价情报换大衣
卡良金是莫斯科埃列尔斯公司的老板,曾任前苏联对外贸易部的专员,在西方国家建立广泛的关系网,美国通用动力公司雇员拉菲就是这张网中的一员。有一次,拉菲得知埃列尔斯公司向“竞技场”系统的设计单位提供电子元件,于是对卡良金更热情了,还透露自己想得到“竞技场”资料的打算。
唯利是图的商人本性,让卡良金与拉菲一拍即合。但两人都知道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得手,于是他们找到塞尔维亚人格奥尔基耶维奇,此公在莫斯科活动多年,是走私军火的老手。面对找上门的客户,格奥尔基耶维奇满口应允下来。
1998年,“竞技场盗窃案”正式开场。格奥尔基耶维奇找到一个叫伊万诺夫的人“冲锋陷阵”,让他拉拢科洛姆纳设计局内的保密员谢里科夫和鲍里先科,用重金诱使二人在设计局保密室里将标有“保密”字样的“竞技场”技术文件复印下来,然后将“保密”字样从复印件上刮去,再复印这份被修改过的复印件,最后得到一套没有秘密标识的文件,堂而皇之地带出去交给伊万诺夫,换回几万美元的酬劳。
接下来是一系列的倒卖——伊万诺夫将资料卖给格奥尔基耶维奇,他又转卖给卡良金。卡良金利用一次展销会的机会将情报交给拉菲,换回一张美国公司提供的银行卡,他给自己的老婆买了一件价值3.6万美元的貂皮大衣。
向主犯“请教”细节
卡良金想买更多的奢侈品,拉菲也想利用这条情报链条继续窃取科洛姆纳设计局更尖端的产品——“伊斯坎德尔”地地导弹的资料,但二人的美梦未及实现便破灭了。原来,察觉到泄密的设计局向安全部门报案,俄联邦安全局很快将“内鬼”谢里科夫、鲍里先科以及外围的卡良金、伊万诺夫逮捕。但格奥尔基耶维奇事先听到风声,跑回母国塞尔维亚,而拉菲仗着美国公民身份溜了,导致接下来的法庭审判十分困难,由于重要证人不在,卡良金坚称自己没有从格奥尔基耶维奇手里拿过情报,也没有与拉菲做过情报交易。
为了打破僵局,俄特工远赴塞尔维亚,设法让格奥尔基耶维奇相信,俄安全部门对这位“军火掮客”鞭长莫及,不会再抓他,只想“请”他将“竞技场案”的细节说出来,万事皆休。软磨硬泡之下,格奥尔基耶维奇终于把情况和盘托出,俄特工在倾听的同时暗中录音,让这番话成了控告卡良金的重要证据。
贪心终致报应
2007年的一天,格奥尔基耶维奇收到一份必须回莫斯科才能完成的交易订单,此时距离“竞技场案”已过去九年了,他相信当年的风头肯定已经过去,重返莫斯科是安全。事实上,时光没有冲掉俄特工的记忆,所谓的“交易订单”就是他们放出的“钓饵”。格奥尔基耶维奇一抵达莫斯科机场,就被俄安全人员带走。2009年10月16日,俄法庭对格奥尔基耶维奇做出判决,判处其8年监禁,这起旷日持久的间谍案终于尘埃落定。 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