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鲁哲)上海“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把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以内的人口底线。”上海市民如何看待“人口底线”?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今天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市民肯定“人口底线”的积极效应。
市民总体评价倾向积极
这次调查显示,近半数市民对于“人口底线”的积极意义有明确的认识,认为“有利于控制人口规模”的比例为48.5%,认为“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的比例为43.9%;同时,三成市民认为“有利于与国际大都市接轨”(32.0%),“有利于上海优化产业结构”(26.8%)。调查者认为,总体上市民对“人口底线”的评价是倾向积极的。
年轻人更关注现实影响
数据显示,中老年市民对“人口底线”的积极效应认识更为明确,60岁及以上认同“控制人口规模”和“提高人口总体素质”的比例分别为62.3%和54.1%;40-49岁认同“控制人口规模”的比例为55.0%,50-59岁认同“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的比例也达到了54.4%。
相比之下,年轻人更关注“人口底线”可能产生的一些现实影响,如30岁以下认同“上海生活成本太高”的比例为40.7%。总体上看,中老年市民对“人口底线”的认同度更高,认识也更为全面。
高收入者关注宏观影响
月收入较低市民更关注“人口底线”对人口规模、人口素质等的直接影响,如月收入2301-4000元市民认同“控制人口规模”的比例为62.2%,认同“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的比例为47.1%;而月收入较高的市民更关注“与国际大都市接轨”、“优化产业结构”等宏观影响,如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市民认同“与国际大都市接轨”的比例为37.5%,认同“优化产业结构”的比例为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