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一变化,科学界有不同解释。有科学家认为,巨大冰山的崩解仅仅是单一的自然现象;但也有科学家认为,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导致了南极半岛以北约10个其他冰架相继崩塌消失或大幅度退缩。可惜,人类对于这方面的观测和分析还不够成熟,而气候变化议题涉及的经济行为又太多,学界的观点也因此莫衷一是。
现阶段很难预测这座冰山的命运。科学家们认为,已脱离的冰山未来可能保持一个整体,也可能继续断裂成许多小冰山。可能在南极停留数年,也可能漂流到海水温度较高的地区。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专家扬森表示,“脱离冰架的冰山不会让全球海平面上升。好比在一个杯子里放入冰块,冰块融化并不会让水面上升。”但也有人认为,冰山崩解使得冰架对陆地冰川的顶托力下降,将引起陆地冰川加速流向海洋,引起海平面的上升。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报道则称,漂流冰川可能对海上轮船造成“泰坦尼克”式的威胁:尽管南极海域远离海运线,但许多前往南美洲的旅游轮船会经过这一带。
在更广阔的意义上,这座冰山的命运似乎拥有更多被解读的意义。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在当今最典型的环境议题——气候变化上,不乏前进与倒退、斗争与合作的片段。但人们普遍注意到,为了人类共同的利益,必须向前看。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气候变化不容置疑,必须为此采取行动。他敦促全球执行《巴黎协定》,呼吁各国领导人、商界和民间社会为此共同努力。美国曾经是气候议题的领跑者与推动者。令人遗憾的是,一直对气候变化抱有怀疑态度的特朗普总统上台后,美国政府在气候问题上的倒退与不作为遭到美国和国际社会广泛批评。
面对消融的冰山,人们还在犹疑,可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毕竟不是一个在杯子里放入冰块的一次性实验。南极巨大冰山的崩落,是这个地球自然环境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的表征之一。正如习近平主席2015年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时指出的,“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面对国际环境治理中的不确定性,更加需要确定的是人们携手合作的必要性。
本报记者 吴宇桢 卫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