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今年“夏令热线”活动总体情况如何?有什么新特点?
答:近年来,“夏令热线”活动始终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自推动。7月7日,时光辉副市长亲临“夏令热线”现场,接听市民来电,督促问题整改。
今年“夏令热线”总体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从总体受理情况来看,市民来电量呈现稳中略降。据统计,7月7日至8月9日,12319城建服务热线共接到市民来电8.9万个,较去年略有下降,但“夏令热线”期间日均来电量仍比平时高出10%左右,最高一天来电量达3646个。
从市民诉求内容来看,“常年性顽症”依然突出,“季节性诉求”不断变化。根据统计的数据,今年“夏令热线”受理诉求最为集中的前五类问题虽然诉求量有所下降,但诉求内容依然未变,而且与其他季节的受理情况也基本相同。夏令季节性诉求相对平稳,而常态性顽症始终突出,已经成为多年来“夏令热线”活动的共性特点之一。这一方面说明夏令城市管理运行总体平稳,保障有效;另一方面则说明相关顽症难题治理工作仍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从市民诉求结构来看,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持续提升。往年“夏令热线”市民来电结构,一般是咨询占六成,投诉、举报和报修占四成。去年以来,市民来电建言献策日渐增多,2017年“夏令热线”依旧保持这一势头,12319共收到市民建议2918件、表扬383件,两者合计占比4.4%,其中不乏体现时代性、前瞻性的“金点子”。例如,今年有多位市民朋友不约而同地关注“移动支付走进公共交通”,有的建议公交车、地铁站能够实现移动支付购票,有的建议日常能够通过移动支付的方式为公交卡、ETC等充值。这是市民朋友们在城市运行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希望我们的服务更跟潮流、更接地气,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要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确实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关心、共同思考、共同出力,这是我们坚持举办“夏令热线”活动的一个重要初衷。
问:刚刚您谈到今年“夏令热线”受理诉求最为集中的前五类问题诉求量有所下降,但诉求内容依然未变。前五类问题分别是哪些?
答:市民反映较为集中的前五个问题分别是:违法建筑举报约3932件、出租车拒载2489件、流动设摊1826件、出租车服务态度1616件、公交车乱(不)停站1585件。
值得一提的是,五大问题的诉求总量首次出现下降,降幅约为8%,特别是“违法建筑”和“流动设摊”的诉求量同比去年分别下降将近10%和40%,这说明近年来全市持续用力推进的城市管理“补短板”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问:相比往年,今年“夏令热线”市民诉求是否有变化?
答:今年市民夏令诉求有两个新变化:一是空调问题明显增多,共受理诉求千余件,同比增长近一倍,除去公交车空调问题之外,不少是小区空调相关诉求。二是电梯故障明显增多,共受理诉求百余件,同比上升50%,环比上升140%,主要涉及维修不彻底、维修周期长、轿厢环境差、附属设施损坏等问题。
这说明住宅小区依然是市民诉求的热点领域,而且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房屋年代的久远,新情况、新热点不断显现,这里既有管理服务跟不上的问题,也有部分居民不文明行为的原因,需要通过综合施策、多元治理来形成合力,不断改善。
闭线之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做好市民诉求数据的深度挖掘,更好地指导推动下阶段城市管理工作。
问:如今,上海不少部门都在提“绣花式”城市精细化管理。在这一块工作上,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有什么部署?
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正在牵头组织相关城市管理部门,研究形成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的任务和措施。目前,我们初步明确了六个努力方向:
一是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特别是发挥街镇在城市综合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依法从严治理。既要完善细化法制保障,细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制度,也要加大严格执法力度,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力度。
三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和信息共享。首先,要抓好城市管理基础信息采集,摸清家底,建立完善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库。要以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建设涵盖城市综合管理各领域、各层级的综合性信息平台。其次,要推进各类行业监管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信息管理全覆盖。
四是加快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标准体系建设。既要建立健全与超大城市特点相适应的城市综合管理标准体系,也要加强对近郊城乡结合部等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的城市管理,提高地下管网、地砖、路灯、窨井盖等细小设施的完好率。
五是持续精准“补短板”。下阶段重点是补齐城乡管理一体化短板、持续推进小区综合治理、补齐市政市容管理短板、加强垃圾综合治理、持续开展交通综合整治、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
六是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完善安全质量监管机构设置和能力建设,完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安全预警及应急控制机制,完善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制度,加强专业化、职业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在强化风险隐患的排查整治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供水和防汛管理、工程安全管理、地下空间和各类管线管理等工作。
本报记者 裘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