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暑假,每一个孩子似乎都有自己的期许与期待。然而一眨眼,告别是一种不舍,亦或是对下一个暑假的憧憬。
有这么一部德国电影《再见,柏林》,讲述的就是暑假的故事。
《再见,柏林》又名Tschick,中文称为“契克”。之所以叫契克,正因为片中的男主角就叫“契克”。
这是一所典型的德国中学,有着金发碧眼的美少女,也有着雄壮魁梧的“日耳曼小鲜肉”。
“契克”是一个另类神秘的转校生,传说中来自于俄罗斯的多国混血,然而怎么看都像是个来自“十八线城市”的孩子,带着土豪标志性的金链子,留着红孩儿式的怪异发型,穿着不入流的校服校裤,甚至随身携带着伏特加当做饮料,简直和整所学校格格不入。
“契克”有一个同桌叫“麦克”,虽然家境不错,却是一个只会打电玩的“游戏宅”。
麦克父母感情不和,父亲已经有了新欢,而母亲则终日买醉。
麦克一直暗恋着班中的女神班花。费尽心思利用各种工具为班花绘制了一幅精美的素描,准备作为生日礼物亲自送上。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怪胎”契克和“宅男”麦克,成了班中“唯二”没被班花邀请生日派对的小伙伴。
正当麦克失落谷底之时,“怪胎”契克不知从哪里“搞”了一辆比他俩年龄合计还要大的老爷车,不请自来,杀奔班花生日派对,先耍了一阵“杀马特”式的“十八线城市”酷。
尝到甜头的两人决定一路开下去,去瓦拉几亚,一个似乎只停留在想象中的“远方”。他们听着理查德·克莱德曼舒缓的钢琴曲,从浓雾中穿越,没有地图、没有手机、没有驾照、没有欧元,就这样两个14岁的男孩,一路向南,进行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不,更准确地说,这不是旅行,而是无证驾驶的“流浪”。
他们驾车冲入玉米地,碾压出契克的名字,仅仅是为了能从地图中看到他们的名字;他们为了躲避追踪,在风车下看星空露宿;他们饥肠辘辘寻找超市,遇到了好心人的款待。与此同时,却被当地警察发现未成年驾车而夺路而逃。
甚至,当车内没油之时,他们计划从其他车里“借”油,却偶遇一个生活在垃圾堆中的流浪女孩。最终流浪女孩帮他们成功“借”到了汽油,“双克”旅行,也随即变成了“三人行”。
正如所有的青春片一样,女孩的出现往往也意味着懵懂与冲动。
三人路过湖边,不遮不掩地一起洗澡,一起躺着晒太阳。女孩一改流浪形象,显得清秀动人,麦克帮着女孩剪头发,两人互生情愫。正当麦克和女孩准备偷吃“禁果”之时,契克似乎很不合时宜地出现,于是乎,麦克和女孩又回到了开始的“位置”。
正如所有的青春,终将离别。最终,女孩要去布拉格寻找同父异母的姐妹,而麦克将仅有的欧元给了女孩作为路费。离别前,三人约定50年后再相聚,好像很幼稚,却好像在我们成长记忆中似曾相似。
两人继续上路,在躲避警察之时,契克的脚意外受伤,麦克只好临时自学驾车,在年轻的“老司机”契克的指导下,麦克倒是一学就会。甚至还将车驶上了高速。
暗夜的高速中,有一辆运猪卡车与他们抢道,在争抢过程中,卡车不慎侧翻,刹车不及,撞了上去。所幸的事,两人虽然满脸沾血,却伤的不重,只有卡车司机被困嘶吼着不停,而原本受困的猪,则跑出了卡车,享受着短暂的自由。
随着这场车祸,“双克”的奇幻旅程,也就此终结。
契克不想被抓送孤儿院,一个人独自离开,麦克则被警察与家人带回。
麦克精明的父亲要他将责任全部推卸给已经“消失”的契克,然而原本懦弱的麦克在经历了这个“神奇”的暑假之后,似乎唤醒了勇气。在法庭上,不惧父亲的压力,勇敢地承认了自己责任与闯下的祸端。
最终,麦克受到了法律的惩戒,然而,他却寻找到了自己。
坦率地说,或许从传统的角度而言《再见,柏林》多少有点有些叛逆或离经叛道。然而,这部影片并没有刻意去宣扬“暴力”“性”或其他青春中的“恶”。他只是用一种略带荒诞、叛逆的方式去激发内心“青春幻想”,所呈现的只是每一个青春都会有的“懵懂”“未知”“感伤”“离别”“想象”与“骚动”。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青春中,都有那么一个“契克”与“麦克”。都曾期望着有那么一次不顾一切、惊心动魄的“流浪”。
即便绝大多数人的“流浪”永远只会停留在想象中,然而“契克”与“麦克”始终会在我们的内心冲撞。“契克”或许就是我们心中那种冲动、自由、勇气与不计一切的追求;而“麦克”或许就是我们心中的胆怯、自卑与恐惧。当“契克”遇见“麦克”,当不同的自我面对面,最终将是勇气战胜恐惧,真诚战胜自卑。正如影片结尾,“麦克”用自我成长,展现出青春的美好、单纯,信任、正直与诚实。
暑假或许正如青春,如此热烈、如此美好、却又如此短暂的转瞬即逝。或许有一天我们终将告别暑假,告别青春,甚至彼此“告别”。然而这份美好与懵懂都将存于我们内心深处,等待着记忆、等待着被唤起、等待着彼此的珍重。祺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