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健康预期寿命指标
到2030年,健康上海是怎样的一幅蓝图?政府、社会和市民又需要做出哪些努力?《“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给出了详细解答。
规划纲要把人民健康放到优先发展位置,提出23项建设指标。其中,主要健康指标“人均预期寿命”要保持发达国家水平,并增加了“健康预期寿命超过72岁”“常见恶性肿瘤诊断时早期比例不低于40%”等体现健康标准的10个指标。
2016年,本市平均预期寿命已达83.18岁,上海地区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3.76‰、5.64/10万,三大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多种举措实现“治未病”
“预防多花1元钱,治疗少花8元钱。我们要按照‘治未病,补短板’的要求,转变健康服务策略。”翁铁慧表示。到2030年,要将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同时,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到2030年,实现全民医保体系成熟定型,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控制在20%。
体育运动是很多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对“治未病”大有裨益。规划纲要提出,营造健康文化,倡导市民共享生活方式。到203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达标率达96.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6%,这一指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上海将大力建设城市绿道、体育主题公园,以及沿江、沿河、沿湖体育休闲设施,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平方米。
上海目前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健全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是当务之急。据介绍,目前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签约率达100%,但全市职业护理站只有61家,完成培训的基层护理员只有810名,目前政府正在加紧相关机构和人才的建设和培训。同时将通过坐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老年人签约覆盖率,试点实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举措来应对养老问题。
科技创新引领健康建设
规划纲要强化科技创新,突出创新对健康的支撑引领作用,明确提出要把三级甲等医院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危重疑难病症诊疗中心,并通过实施“腾飞计划”,不断提高本市临床专科服务能力。
环境和市民健康息息相关。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实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80%。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实现食品药品环境智慧监管。
规划纲要也关注到健康产业发展,指出要加快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到2030年,基本建成亚太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高端产品的研发中心、制造中心、服务中心和商业中心。
相关链接
健康期望寿命(HALE)
指人们能维持良好日常生活功能的年限,其与普通期望寿命的最大不同在于:普通期望寿命是以死亡为终点,而健康期望寿命是以丧失日常生活能力为终点,在关注生命数量的同时,更加关注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