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是“南模”的?我也是!
“南模人”是张很好用的标签,她时不时能让你找到亲近感和归属感。一不留神,在一个陌生环境发现曾在同样地方挥洒过青春的那个他或她。
“今天你以南模为荣,明天南模以你为荣!”——这是高中三年最常听到的口号,踏上社会后才真切感受到前半句的实在。
我是2003届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学生,昨天的一切似乎历历在目。
千禧年,刚迈入天平校区、成为真正高中生的我们,真正入学仪式是军训。训练过半的午后,“考入市重点”的兴奋劲儿还没过,才见面一天的班主任张晓华老师用冲锋枪似的语速对汗水都没来得及擦干的全班说:“来不及了,同学们,时间很紧迫啊!你们离高考只有三年了……”
我们班分配给了风风火火的张晓华,此前她被公派美国一年。才回国的她被我们昵称为“张小花”。当年很多连老外都没接触过的同学都信誓旦旦:我们小花的英语确实不一样,比其他老师好太多了。读了大学,更确信当初的武断:除了英文专业的同学之外,无一例外都感慨:小花把大学英文老师都比下去!多年以后,大家仍对此深信不疑。
南模最出名的要数“低分制”。于是高中第一年,南模老师们给大家准备的盛宴就是接连不断的“红灯”!每门考试及格的人数甚至为个位,你的成绩也许以二或三来起首,以至于在之后的人生中,南模人大多练就“再大的打击都不算个事儿”的好心态。
有一年的期中考试,我是全班45人中的倒数第二,24名女生中的倒数第一。今天,我以此为谈资,称其为人生经历,有种“炫富”的感觉。
高二,我们的教室从“敬信楼”搬入“红楼”——一栋当时新建不久、外墙被砌上红砖的大楼。繁多的作业夜夜在我的哈欠中“笙歌”,上课打瞌睡在所难免。我们的物理老师陈援朝是当年的“网红”。记得课上,他突然叫起远在“苏州”的课代表同学:“‘红楼’梦做得怎么样?”课代表睡眼惺忪,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老师又来一句:“坏了坏了,同学们,南模的干饭一点都不好吃,要吃干饭的不要来南模。”操着浓重的安徽口音。“段子手”援朝老师的语录如今还在网上广为流传,一届又一届。
南模的三年留下太多回忆:凭借刚进校的用功,不小心被误认为尖子生,在全年级大会上,近千人的面前分享学习心得——我记得当时手纹中闪耀的汗水;阴差阳错在校运动会上跑成女子400米冠军,和篮球队长一起移师位育中学与别校选手切磋——我记得当时吃盒饭时,初次见面的队长一边背诵“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一边抱怨给的饭太少;春心萌动的季节,和闺蜜一起踏着小破车,兴冲冲地从天平校区骑到天钥桥校区,就为与暗恋的学长擦肩而过——我记得当时忐忑的心动感觉……
这都是我难忘的记忆。
十日谈
母校情缘
明起刊登一组《百姓心曲》,讲述人们五年来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