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2016年12月,人民币成为全球第6大支付货币,市场占有率为1.68%。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
人民币稳居中国跨境收付第二大货币。2016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9.85万亿元,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金额的比重为25.2%,人民币已连续六年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收付货币。其中,经常项目人民币收付金额52274.7亿元,对外直接投资(ODI)人民币收付金额10618.5亿元,外商直接投资(FDI)人民币收付金额13987.7亿元。截至2016年末,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境内企业约24万家。
人民币国际使用稳步发展。截至2016年末,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银行的非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为9154.7亿元,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约为1.12万亿元,人民币国际债券未偿余额为7132.9亿元。截至2016年末,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额度,合计人民币1.51万亿元;共有407家境外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入市总投资备案规模为1.97万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末,共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稳步推进。2016年,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进一步开放和便利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简化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管理,完善沪港通机制,取消总额度限制,启动深港通。
人民币国际合作成效显著。截至2016年末,人民银行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规模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在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覆盖东南亚、欧洲、中东、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便利境外主体持有和使用人民币。
展望2017年,《报告》表示,人民币国际使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使用渠道将进一步拓宽。首先,人民币支付货币功能将不断增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框架不断优化,将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接受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配合“一带一路”倡议,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使用也将稳步扩大。
其次,人民币投资货币功能将不断深化。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增强,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境外主体参与我国金融市场将更加便利,人民币跨境金融交易有望持续增长。
第三,人民币储备货币功能将逐渐显现。随着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地位持续提升,人民币国际接受程度将不断提高,各国央行和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意愿将逐步上升。
此外,双边货币合作将继续稳步开展,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