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起,五部题材各异、特色鲜明的“上海制造”戏剧作品将陆续亮相京城舞台,拉开“上海民营院团优秀剧目首次赴京展演活动周”帷幕。虽说此次跻身展演周的剧目只是上海200余家民营院团诸多优秀原创作品中冰山一角,但“接地气、高人气”的它们无疑是上海文化风景线中一道缩影,展现了民营院团这支演艺行业生力军的勃勃英姿。
“二少一小”的壮大
“很难想象,三年前还普遍陷在剧目少、人才少、实力小这‘两少一小’窘境的上海民营院团,能在短短时间内壮大成这样一支演艺队伍,并以每年超百部剧目、余万场的演出量,成为上海演艺行业能顶半边天的一支队伍。”上海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感慨:“这离不开上海各级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和扶持,也离不开民营院团日以继夜战斗在城市、郊县甚至田间地头演出第一线的不懈努力。”
2014—2017年是上海民营院团真正走向演出市场和自身良性循环关键的三年,从制度创新、理念突破、运营模式等多方面开拓了思路与实践。现如今,上海民营院团注册的有253家,从演出场次、演出剧目、演出样式到演出收入,都有大幅度增长,演出场次年度超过万场,演出剧目超过100部,演出样式话剧、戏曲、音乐剧、交响乐、歌舞、民族音乐、杂技、鼓乐、现代舞等涵盖了各种舞台艺术。
在演出行业发展迅猛的这几年,上海每年都会组织剧本(文本)评选、举办民营展演,针对基础好的剧目进一步组织孵化提高,助推民营院团的剧本原创能力。定期的“大练兵、大检阅”,推动上海民营演出队伍像是上了发条般不断向前,发展壮大。近三年来,有30余部原创现实题材的舞台剧经过孵化被搬上了舞台。通过一年一度的民营剧目展演、演出交易等重大活动,以及每年组织举办提高民营院团长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团长培训班等,加快推进了民营院团发展。
激流中迎风破浪
任何一个剧团要在市场激流中迎风破浪,都需找到自身的定位和生存方法,好像民营院团这样个体规模有限的“小舢板”,要经得住大风浪,几乎都有各自的生存奥秘,拿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团一个活法”。
以此次赴京展演的五家剧团为例,他们就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创建了24年的老牌民营剧团上海现代人剧社,依托自己打造的剧场——新光悬疑剧场,以及在人民大舞台、兰心大戏院、共舞台等商业剧场的演出季,每年演出400余场,15部左右舞台剧在15个城市滚动巡演。上海锦辉传播有限公司以打造“粉丝话剧”和商业戏剧为特色的,成为上海演艺界率先上市新三板的企业。舞台剧《盗墓笔记》的演出在票房上超过2亿元,并在单剧的观众人数上创下了舞台演出的新高。
依托大型企业创排重量级舞台剧作品的上海恒源祥戏剧文化发展公司,结合企业文化品牌的需要,围绕上海题材打造优秀原创作品,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更将于2019年赴纽约百老汇驻场演出两年。
此外,由知名企业创始人转行、挑班建剧团的文慧沪剧团,紧抓社会热点,不断推出贴近百姓生活的优秀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特别是2017年重点创排的沪剧《绿岛情歌》以崇明生态保护为背景,不仅入选文化部优秀戏曲剧本重点扶持,还在上海新剧目展演中获奖。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