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这也是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父慈,母贤,子孝,几百年来国人所尊崇的幸福家庭不过如此。但这家人中,“我们”偏偏还各有精彩,且光华照耀一方。人们说,这是“三星之家”。一个是威震中华的篮坛国手,一个是惊破霓裳羽衣曲的昆曲名旦,另一个尤是了不得,轻步曼舞像燕子伏巢、疾飞高翔像鹊鸟夜惊,他在西方人的芭蕾圣殿摘下了金牌。
芭蕾王子蔡一磊这一家,有着太多的故事与骄傲,却依旧质朴与踏实。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这才是最大的光环。
儿子:蔡一磊 体工大队的芭蕾王子
十一二岁的时候,舞蹈学校招生,没有丝毫舞蹈基础的蔡一磊被父母带去应考。当周围的孩子跳着娴熟的西班牙舞时,蔡一磊临时抱佛脚准备的却是“扭秧歌”。结果考试时的音乐却出人意料地成了“新疆亚克西”舞曲。喜欢看阿凡提的蔡一磊顿时手舞足蹈,还不失时机地来个理理小胡子的动作,把考官们逗得前仰后合。芭蕾生涯,就此起航。
蔡一磊从小在江湾的体工大队长大。在国手父亲的熏陶下,他对篮球一直有着很大的兴趣。带球疾跑、运球急停都非常出色。那时的篮球迷大概还有印象,每逢中场休息,蔡国强的儿子便拿着篮球去赛场上玩。但是,父亲深知运动员成才的艰辛,不愿意儿子再走体育路,而母亲则担心儿子将来长得太高,反对他学戏。一折中,他们决定要蔡一磊接触“新文艺”芭蕾。
芭蕾的习艺生涯是严酷的、寂寞的,却也是超然的、几近朝圣的。在上海舞蹈学校的六七年里,蔡一磊幸运地遇到了凌桂明校长和排练老师胡蓉蓉,他们为这个“白坯子”打了扎实的芭蕾基础。运动场上学来的不服输精神,再加上过人的艺术天赋,蔡一磊很快脱颖而出。1987年,17岁的他在“瑞士洛桑国际芭蕾舞大赛”中获得了最高荣誉——“最高洛桑金奖”。这项赛事是专为年轻芭蕾舞演员举办的国际性大赛,且“最高洛桑金奖”也非年年颁发,蔡一磊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获奖的中国选手。
鲜花,掌声,市长接见……载誉归来,蔡一磊的人生大不一样了。大赛颁发的7000美元奖金到了蔡一磊手中还剩1000美元。他为每一位指导老师买了礼物,连做舞鞋的师傅和扫地的老伯伯都没落下。“我拿到那块金牌,那也是因为众人的呵护与帮助。”很快,蔡一磊有了留学的机会。他来到英国皇家芭蕾舞学院,但只学了两个月的时间,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团长便决定吸纳他成为团员,这也是该团历史上的中国第一人。5年的时间,他从群舞到领舞到独舞,成为首席演员。不会英语,就刻苦学,他不错过每一次开口的机会。提升修养,就全情投入,他开始“啃”莎士比亚,看歌剧看电影,熟悉英国人的文化。每一年,他要跳上150余场。白天练习,晚上表演,“现在回想一点都不觉得苦,那些日子是幸福的。”之后转战苏格兰皇家芭蕾舞剧团,他还入选过“苏格兰100位名人”。
30岁,他成为苏格兰皇家芭蕾舞剧团的副团长。也是那一年,父亲因心脏病去世。为了陪伴悲痛的母亲,他毅然放下在英伦开创的天地,回到了上海。直到现在英国皇家舞蹈圈里还会提到,当年的那个“中国男孩”。
转眼,蔡一磊奔五了。他如今是上戏舞蹈学院的外聘专家,他也在一些国际学校为孩子们教授芭蕾。蔡一磊笑称自己已从芭蕾王子成了芭蕾“胖子”。这些年来,他做着最基层的工作,他说自己的根在中国。“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培养出一些人才,超越我,打败我,到世界舞台上去表现我们中国芭蕾的实力。”
父亲:蔡国强 仗义疏财的篮球国手
蔡一磊心中的偶像,是父亲。在儿子心中,男人就该像蔡国强一样,有担当,够慷慨,坚若磐石。有一次在伊拉克比赛,蔡国强被对方球员撞倒,右手手腕骨折,痛得倒在地上。但这时场上形势很紧张,中国队只差一个球就赢了。面对教练焦急的目光,老蔡就一句“为国争光”,坚持上场。右手不行,换左手,一记神投,中国队赢了!
蔡国强的言传身教,深深感染了蔡一磊。“可能是小时候耳濡目染吧,其实我身上一直有一种体育精神。在跳芭蕾时,我也有这股子狠劲。”有一次在训练中,蔡一磊的腿骨折了,但一直没让老师知道。在骨折的情况下,他继续练了两个星期。直到腿肿得老高瞒不住了才去医院打石膏。下肢受伤了,上肢还能练,蔡一磊没落下一节训练课。
对于儿子,老蔡倾心培养,如今全民“鸡娃”,蔡国强早早实践。“那个时候为了锻炼我的体力,每周末父亲都会要求我从江苏路跑到水城路”。到了目的地后,蔡国强在空地放上录音机,调好音乐,让儿子独自练舞。几个小时后,在外遛了一圈的老蔡再回来收拾装备,然后监督儿子跑回去。“在我练习芭蕾三年之后,父亲问我是不是喜欢芭蕾,愿不愿意坚持。他说如果不喜欢我们可以改行,但如果决定坚持,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除了对事业的坚持,老蔡的为人处世也让儿子佩服。蔡国强好客,朋友多,对于朋友一向是有求必应。有时候在路上碰到朋友,他也会不由分说地请人家下馆子。因此,常常是发了工资没多久,蔡国强的口袋里就只剩下2块钱了。“我们从来不限制父亲交友,反而为他的‘仗义疏财’而骄傲。”蔡一磊感恩生活,感恩一路遇到的友善或阻滞,“就像父亲教我的一样,所有的经历,只要你用心体会,都会帮助你成长。”
母亲:张洵澎 西施故乡的美丽传说
生下蔡一磊之后,张洵澎主动申请去学校教书。为的是寒暑假,能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儿子。在自己舞台生涯最好的年华,她甘愿退居二线。她说:“家人是第一位的”。这个观念,很多年后在儿子心中也根深蒂固。30岁他放下一切,毅然回国陪伴失去了老伴的母亲,他说:“没有比家更重要的地方了。”
诸暨多美人,西施的故乡名不虚传。张洵澎不只是美丽,更有灵魂。张洵澎是杰出的昆剧表演艺术家,昆曲名家朱传茗为她精心开蒙,京剧名伶言慧珠对她倾心相授。在长期的演出和教育实践中,她又得过梅兰芳、程砚秋大师的亲切指点。
张洵澎为美而生,为爱而生。她虽然艳丽,却有种高贵;她虽然柔媚,却有种奔放。更难得的是,这一辈子,张洵澎都有一股子年轻人的创新劲。“我们都知道昆剧是水磨腔,如果人物再是含而不露,温文尔雅,那观众都要睡着了。古老的昆剧也要与现代的情势相结合,要能激起观众的激情。”
张洵澎已经77岁了,这一辈子她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新事物。张洵澎向丈夫蔡国强和儿子蔡一磊学习,从篮球的急停步伐里获得“小碎步”“水上漂”的表演灵感,又从西方芭蕾汲取展腿伸展的优美身段。“昆剧是百戏之祖,但如果只是人家来吸收我们,我们会被淘汰,我们也要学会去吸收别人。”“爱折腾”的张洵澎接收过各个戏种的学生,“现在我唱戏唱得少了,但传承教学,我还是责无旁贷的。我想教大家的不仅是怎么唱戏,更是怎样成为一个角儿。”
张洵澎与蔡一磊,他们帮助彼此成就更好的艺术。母子情深,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美好。父亲走了,母亲单位里发了一箱汽水,这个明星儿子亲自去接张洵澎回家,顺便扛回了“福利”。平日走在路上,蔡一磊总是轻轻搀扶着母亲。遇上年轻学生来拜访,母亲一句“把人家送回去”,蔡一磊便心甘情愿当车夫,这一当就是十几年。他陪伴母亲走过了最伤心的那几年。家,那盏温暖的灯从不曾熄灭。“三星之家”,闪耀的,不仅是三位明星的熠熠星光,更是质朴纯粹的善与爱。 首席记者 华心怡
记者手记
素净的美好
很多人说,凭蔡一磊当年的舞蹈造诣,如今只是在学校里当老师,有点亏。蔡一磊却说:“不亏,教书育人,是一份大事业。芭蕾跳好了,做事做人便肯定是规规矩矩的。”
进了一家门,“我们”的气性多有相似。人生的选择中,他们都在“家”这个选项上义无反顾地打上了钩。艺术的追求上,他们都信仰执着与坚守,这条路的起点万丈光芒,但并非始终隆重,最终却因其纯粹而成全了素净的美好。
蓬勃的芳华,洗练的豁达,安静的淡然……没有大智慧,没有大品格,是难以达成这一段心灵成长的。“我们”走到了一起,更难得的是,“我们”相知相重,相爱相惜。人生非飞黄腾达为唯一的圆满,留下光芒,播种希望,蔡一磊这家人,爱小家,更爱大家。中国的艺术走向世界,需要誉满全球的表演家,更需要愿意沉下心来且拥有真本领的传业者。
华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