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科艺T台/新民教育
     
本版列表新闻
~~~“互联网+中华文明”上海市中小学文物传播项目暨普陀区“月月演”学生陶艺文化展示活动启动
     
2017年12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统技艺插上网络“翅膀” 中华文明熏“陶”普陀学子
“互联网+中华文明”上海市中小学文物传播项目暨普陀区“月月演”学生陶艺文化展示活动启动
  11月30日,“互联网+中华文明”上海市中小学文物传播项目暨普陀区“月月演”学生陶艺文化展示活动在中远实验学校启动。项目通过教育与文物博物馆行业的跨界融合,利用互联网为代表的创新成果与思维,组织引导和鼓励本市中小学以及校外教育机构,深入挖掘文物资源的文化价值,进行创作、创造和创新。“互联网+中华文明”中小学文物传播项目有12个子项目,陶瓷课程因为开展较为成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由普陀区先行推进。即日起,普陀学子有幸成为“互联网+中华文明”的首批体验者,在传统技艺熏“陶”中感受中华文明之美。

  高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传播

  为了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中央五部委特别制定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

  在该计划中“互联网+文物教育”内容中指出,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区域青少年特点,把博物馆历史实践、艺术欣赏教育引入学校,鼓励通过 VR/AR 技术虚拟历史场景和重要历史文物 3D 打印实践教学等新形式、新技术,提供文物全息欣赏、虚拟触摸和历史事件沉浸式体验,增强用户主体交互体验,直观感知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激发学生对文物历史的兴趣爱好。该计划鼓励文物博物馆单位、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与企业共同实施。

  上海市教委与上海市文物局积极响应号召,委托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上海市中小学文物传播项目,旨在通过教育与文物博物馆行业的跨界融合,利用互联网为代表的创新成果与思维,组织、引导和鼓励本市中小学以及校外教育机构,深入挖掘文物资源蕴含的科技与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进行创作、创造和创新,为本市中小学生提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的文化教育。

  据介绍,上海将打造与博物馆相结合的常态教学课程,系统梳理博物馆内的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通过互联网技术鲜活起来。此外,还将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上海将通过三年时间,帮助本市青少年学生传承、研习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利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转化为适合青少年体验的新媒体课程融入到中小学教学中。

  高校力量催化“文化自信”培养

  启动仪式上,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院长黄继忠教授介绍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上海市中小学文物传播项目情况。高校力量的参与,将自身研究成果加入到上海教育的文教结合中,将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塑造起到极大的催化作用。

  黄继忠教授介绍说,“互联网+中华文明”文物传播项目课程,面向广大中小学生,设有12个方向120节课程,12个方向分别为中国古代建筑、近现代建筑、石窟、陶、瓷、丝绸、青铜器、书法、绘画、古代钱币、古代茶文化、古代酒文化。课程旨在以互联网为平台,以MOOC微课程为媒介,以文物实践体验活动为载体,让“文物”活起来。

  近年来,上海大学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发展优势,在文物保护与科学技术结合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去年12月,学校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共建的“古陶瓷多元信息提取技术及应用”文化部重点实验室获得文化部审批通过;今年4月,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推进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共同推进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建设工作;10月19日,国家文物局领导和部分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文博单位和有关企业代表80余人在上海大学共同见证了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的正式揭牌和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的正式成立。

  厚根基助普陀再上新台阶

  与此次“互联网+中华文明”启动仪式同时举行的,是普陀区学生“月月演”陶艺文化展示活动。陶艺文化教育在普陀已经有深厚的根基,“互联网+中华文明”与普陀顺利牵手,正可谓“水到渠成”。

  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中心拥有多个与陶艺相关的头衔——上海市“彩虹行动计划”中小学陶艺教育工作室领衔人单位、上海市校外艺术教育陶艺中心教研组领衔单位、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陶艺分中心、上海市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陶艺教育专委会秘书处、全国中小学陶艺培训基地上海基地。

  中心陶艺项目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活动主阵地优势,与学校教育形成有效互补与联动,现已成为上海市校外、课外陶艺课程、活动、研训的高地。中心陶艺项目除每年承办开展市、区学生艺术单项比赛陶艺专场外,自2012年起成功举办三届市级师生陶艺教育成果作品双年展,并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市级陶艺骨干教师专项技能培训活动及市、区学生陶艺文化夏令营活动。

  中心陶艺项目可谓“高人”云集。负责人高翔老师现为普陀区第四轮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高级指导教师,普陀区教育学院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主讲人,上海市校外艺术教育陶艺中心教研组业务组长,上海市彩虹行动计划中小学陶艺教育工作室领衔人。中心陶艺课程充分接入STEAM课程群,开展了拉坯、釉上、釉下彩绘、瓷刻、陶瓷修复、捏塑以及互联网+陶艺慕课、陶瓷3D打印、陶艺手游体验、陶艺VR体验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校外陶艺培训体验课程,极大地丰富了中小学生的课外校外艺术生活。2017年在上海市教委、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的指导下,与西藏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建立了陶艺课程合作共建项目。为广大中小学生了解和喜爱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瑰宝——陶瓷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体验空间。

  在普陀区青少年中心陶艺课程项目的引领下,普陀区已形成一批陶艺课程特色项目学校,涵盖中小幼各学段。岚皋路幼儿园、美墅幼儿园的幼儿陶艺特色课程;平利路第一小学、华阴小学、文达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的小学陶艺泥塑社团;上海师范大学第二实验学校、甘霖初职校、怒江中学、梅陇中学、进华中学、中远实验学校的初中陶艺特色课程;晋元高级中学、宜川中学的高中陶瓷社团课程等,形成完整的陶艺特色教育链。数以千计的普陀学子在陶艺课程的体验与学习中感受着这门传统艺术带来的收获与成长。

  “互联网+中华文明”项目,正是需要通过中华文明文物知识线上课程的学习,线下实践体验,让学生了解文物相关知识,触摸中国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而普陀区学生“月月演”陶艺文化展示活动,就是这样一次线上教学与线下活动相融合的有益尝试。用大漆修补破损的陶瓷并用金粉装饰,用钨钢锥在白胎瓷器上雕刻出精美的纹样,在旋转的辘辘车上塑造各种器形,以及陶瓷拉坯彩绘手游APP、陶瓷3D打印、陶艺慕课学习网站等,无不激起孩子们参与和体验的热情和兴趣。活动自启动以来,吸引了近千位学生前来参观体验,产生了积极的教育推广作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科艺T台/新民教育
   第A21版:汽车周刊
   第A2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传统技艺插上网络“翅膀” 中华文明熏“陶”普陀学子
新民晚报科艺T台/新民教育A20传统技艺插上网络“翅膀” 中华文明熏“陶”普陀学子 2017-12-06 2 2017年12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