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从内容顶层设计到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抬头率”,一大批思政选修课一开即“红”。
“红”,是上海系统推进思政教育改革的“红火”面貌,从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到打通校际隔阂的“大课堂”,各人明道善教,各科协同育人,各校百花齐放。
“红”,是如今青年的底色——在不同专业背景下追求真理,焕然一新的思政课让学子如饥似渴,围绕十九大精神的学习研讨让师生深受启发。
思政课的华丽转身
11月28日下午1时30分,复旦大学3108教室坐得满满当当,没抢到位子的同学从别的教室搬来椅子,坐在教室后面和过道上。教室外,一些同学站在窗边,探进头来。
这是复旦大学新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专题课程首讲。自然科学专业大一学生闫馨衡记着笔记,近两小时笔尖未停。“感触太深了,课后我还要对照十九大报告去理解。”
系列专题课程组织者之一、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艳华说,学院组织了一个多月的集体学习研究,为的是能系统地讲深讲透,确保课堂效果精彩。
近两年来,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几乎每开一门公共选修课,就“火”一门,被学生“秒选”。
类似情景在上海高校比比皆是。上海高校结合学科优势推出的“中国系列”思政课堂成为“网红课”,许多学生奔走校园之间。
思改催生满园芬芳
不求艳丽数朵,而要满园芬芳。公办和民办高校“结对子”,师资共享、课程共建,是上海思政课改革的新探索。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占才2013年获得首届全国思政课教师影响力人物。他的到来,为民办的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撬动改革的杠杆。
名家带来了名课,李占才在济光的首堂十九大精神宣讲课旁征博引,从故事讲到情怀,从理论讲到信念,吸引了300多名师生。
名师带来了改革的思路:学校成立了李占才工作室,囊括所有思政课教师和不同院系专业课教师以及辅导员。李占才通过现场听课,一对一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优质资源正形成渗透效应。备课、讲课从学院延伸到学校,从学校延伸到校际。
“大思政”磨亮青年底色
在一堂中外时文选读课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就学生提问“为何西方强调人生来平等”,从英语措辞开始,介绍了“生来平等”在西方宗教语境和现实语境中的差异,继而分析了中西社会、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差异。这堂英语专业课成了生动的思政课。“没想到不经意一问,竟换来了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深入的理解。”英语学院学生谢正男说。
近年来,上海积极探索“大思政”教育格局,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将传统思政理论课与综合课、专业课有机结合。
上海高校“思政味”的专业课越来越多,所有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将专业课纳入“课程思政”改革。
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说,上海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系统推进“课程思政”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核心任务。为此,上海在思政教育的内容顶层设计、学科高位支撑、教学方法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让高校教学回归育人本原,增强价值引领。
上海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学课程安排学生访问遗体捐献者及其家属,有学生主动提出捐献遗体,近百人捐献造血干细胞。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每堂课后都有数十篇“思政体会”在师生中流传。
在教育部主办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千名高校优秀辅导员‘校园巡讲’和‘网络巡礼’活动”上海报告会现场,上海50余所高校2000多名大学生党员和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集体起立,重温入党誓词。
“右手举拳那一刻,我为预备党员而自豪,在学习十九大精神后更感自信,这是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信心。”上海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孙丽蓉说。
据新华社上海12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