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曾几何时,古老的中国经历了太多因群体性贫困而导致的社会问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同时互联网科技力量持续助力脱贫事业,迄今中国已完成逾7亿人的脱贫,自身也发展成一个活力十足的国家,让世界瞩目。然而,中国毕竟是个地域差异性很大的国家,仍有几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以来,今天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已将“饥饿、疾病、贫困”等用“大数据”锁定:国务院扶贫办建立的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数据库,共识别12.8万个贫困村、2948万贫困户、8962万贫困人口。在中国这个超大国家,这看起来很神奇,就像一门艺术。
把镜头转换到这几天的浙江乌镇,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的一段演讲引发了如潮的议论。他说:“中国已经富到了有人说赚一个亿是一个小目标了,富到了全世界买买买,在这么富有的时候,在我国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的状态。”他还说:“这是富豪们的耻辱。”
这话,戳疼了某些人,也赢得了另一片叫好声。就在前不久,马云在世界浙商大会上说过:“如果是普通的快乐感,一个月挣一两百万的人是相当高兴,一个月挣一二十亿的人其实是很难受的,这个钱已经不是你的了,没法花,你拿回来之后又得做事情。”王健林也在接受主持人陈鲁豫采访时说:“先把赚一个亿定为小目标。”相信他们说这话的时候,有特定的情境,但想追问的是:钱多了真的没法花吗?赚进一个亿是小目标,还有几千万的乡村同胞吃不饱穿不暖,知不知道他们和你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前不久笔者去延安梁家河学习时,站在窑洞前,听着石春阳老支书介绍这里的过去和现在时,体会尤其深刻。刘强东的发言,针对一些身边的现象,说的是心底的话。在大数据的每一个“新建卡片”后面,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苦撑着的家庭。扶贫,需要各界社会精英伸出援手。富豪作为社会精英群体的一部分,当体悟“先富起来”绝不是最终目的。“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承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现在到了承诺实现的时候。”刘强东的呼吁,代表了一批企业家的情怀。身处新时代,让自己的财富和人的灵性相契,把物欲推开一些,在奉献和舍弃的过程中找到快乐的根源,相信这不应该是比尔·盖茨们的专利。
我国社会不缺少扶贫济困的爱心和力量,缺的是有效可信的平台和参与渠道。谁来搭建这样的渠道?国家意志一直在努力。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乌镇“共享红利:互联网精准扶贫”论坛上讲到的一些情况,令人闻之振奋。国务院扶贫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依托全国建档立卡大数据库系统,打造“爱心帮扶”“电商扶贫”“扶贫众筹”“扶贫展示”“扶贫榜样”五大板块。一根网线,让农村电商、网络扶智、信息服务等五大工程落户乡村。到2020年,3年时间,让更多农产品走出乡村,让更多山里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让更多老乡心底深存“更富裕”的斗志和智慧。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精准扶贫”的思想,其基底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在中华民族圆梦的征程上,中华民族的脱贫攻坚战,相信必然会为许多发展中国家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