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波兰导演夫妇,将故事聚焦于梵高死后的一段日子。在这段时间里,故事的主人公——一个邮差的儿子,尝试通过走访,搞清楚梵高的真实死因。于是,观众通过故事中每一个人物的叙述,了解到这位绘画天才的生平,看到了他曾经存活的每一个细节,也顺带了解了这些叙述者的性格。其实,探寻梵高的死只是导演的一个套路,在95分钟的视觉盛宴中,导演带我们回顾了梵高短短8年却高潮迭起的创作生涯。
其实这并不仅仅是65000张模仿画作。在梵高的众多画作里,你会发现他各个时期的绘画风格、以及他采用的画幅都是不同的,为了让它们得到形式上的统一,导演会通过脑补,延展和改变原来画幅,并加上运动镜头,让原本的静态画面变得更加丰富活泼。当看到油彩在大银幕上流淌,当看到那些梵高作品里熟悉的教堂、市政厅、酒馆、麦田、雨天,还有星空、红磨坊、罂粟田逐次出现,无法不感动于导演和所有画师对梵高的至爱,也无法不感动于他们对于艺术创新的勇气和探索的执着。
如此惊艳,似已值回票价。
但也要提醒一二。首先因为色彩过于饱和明亮的色彩,以及旋转升腾的图案,以及每秒12帧(正常的电影画面是每秒24帧)的抽格动画的处理,让整部影片相较于大多数动画片,更易产生视觉疲劳。就好像你连续专注地欣赏了一两个小时的印象派油画,稍微会感觉到眼睛酸涩。其次,由于选择手绘油画的呈现方式,不得不牺牲了大部分远景(甚至中景),特写的部分又无法准确捕捉到真人演员的细微表演。于是,油画与电影之间的差异尽显,这也让这次艰苦卓绝的创新,被一些观众认为“形式大于内容”。再有,如果不是对梵高生平非常了解,或许会看得云里雾里。
但没关系。当这场旅程走向末尾,当《Vincent》的旋律响起,当梵高生命中画过的人物重新一个又一个地出现,感动油然而生。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