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证明,退化的环境是可以被修复的,修复生态是一项有意义的投资。全球环境治理中,中国已成为最为重要的领导力量之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说。
“能在这么恶劣的环境长出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建设者功不可没,向你们致敬!”
——看到最近网络上播出的塞罕坝林场建设视频,网友们热血沸腾。
“55年前,我们369个人来到黄沙漫天、草木难生的塞罕坝。如今,我当年的同事们大多已离开人世,在他们的身后,留下的是人类恢复美好自然的一段传奇。”
——日前代表塞罕坝林场领奖的陈彦娴说,自己是塞罕坝林场首批建设者中的一员,表示能为改善环境出一份力感到自豪。
“刚到这里时感觉很荒凉,冬季寒冷,和我的老家差别很大。最初感到难以适应。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在艰苦的环境中,‘老坝上’的榜样力量和传帮带,使得我坚持下来,一步步成长为林场的第十二任党委书记、场长。”
——来自河北秦皇岛的刘海莹说,自己在1984年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来到塞罕坝,成为基层林场的技术员。
“近年来,木材产业收入占比持续下降,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产业的收入,已经超过50%。我们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刘海莹说。
“第三代林场建设者要继续攻坚,一方面,把这片林子守护好,另一方面,在山高坡陡、立地条件极差的地方‘攻坚造林’,将森林覆盖率由80%提升到86%的饱和值。”
——于士涛表示,由于表现出色,今年他将由分场的场长升任总场副场长。
“这再次证明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人民日报评论塞罕坝林场获得“地球卫士奖”奖杯时指出。
本栏编辑 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