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2月2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报写史的报业巨子史量才
惜珍
■ 《申报》报馆大楼
■ 连接洋房与红楼的砖木结构小楼
■ 史量才
■ 史公馆内古色古香的红楼
■ 与主楼连接的砖木结构小楼
■ 史公馆内欧式三层洋房
■ 洋房后部和红楼的侧面
■ 史公馆内洋房的漂亮屋顶
  ◆ 惜 珍

  《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申报》的总经理是出生于江苏的中国近代报业巨子史量才。这位我国新闻史上优秀的报业经营家曾说过“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的名言,正是他的辛勤经营和坚定的“报格”信念,才使《申报》一度达到了鼎盛,在我国新闻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从合伙到独资经营《申报》

  史量才原名史家修,1880年1月2日出生在江苏江宁杨板桥村。他七岁丧母,跟随父亲迁居松江泗泾镇。父亲与邻村(庞家桥村)的庞品三合伙在泗泾镇开了家泰和堂中药铺。庞品三有个女儿叫庞明德,比史量才小两岁。巧合的是,庞明德也在七岁丧母,庞品三只得带着庞明德和小女儿回到庞家桥村,让她从小念书识字。明德长大后为减轻家庭负担,当起了私塾先生。庞品三有心将女儿许配给史家修。天资聪颖的史家修于1901年考入杭州蚕学馆,这所新式学堂学以致用、振兴国家的清新风气激发了他的报国理想,他在蚕学馆毕业后到了上海,先是在育才学堂任教,后来,又到务本女校、兵工学堂兼课。这三所学堂都是当时有名的新式学堂。这时,他萌生了创办一所女子桑蚕职业学校的念头。为方便女校工作,他修书一封给家乡老父,言明自己要完婚,由夫人协办女学。

  史家修24岁生日刚过,就用船将庞明德吹吹打打地迎娶到上海。新婚之夜,他把要办女校的事告诉了新娘,并请妻子助他一臂之力。庞明德高兴地答应了。女子桑蚕学校于1904年春开学,史家修任校长,庞明德任校务,另外请了位校工王尧钦。

  1908年,史家修兼任了《时报》主笔,并积极参加以状元张謇为首的南洋劝业博览会、宪政运动、保路运动,他在保路运动中一马当先,深得张謇赏识。当时曾有人问张謇何以如此看重史家修?张謇答:“我是量才录用。”从此“史量才”一名取代了史家修。不久,因庞明德怀孕,史量才便将蚕校卖给了杭州蚕学馆的同窗好友,自己做了纯粹的《时报》编辑。

  1912年,史量才获知望平街上申报馆要卖掉的消息。这份报纸原先是英国人创办的,后来,席子佩买下,经营了两年多,难以为继,决定抛售。史量才当即直奔申报馆,找到席老板,最后以12万元成交,史量才与张謇等五人共同买下《申报》产权,合股经营。史量才决心以报写史,从此便开始了他的报业生涯。后张謇等退出,由史量才独资经营,自任总经理。

  铜仁路上的史公馆

  1913年,史量才在铜仁路257号地块上建造了自己的公馆。当时这条路还比较空旷,房屋稀少,这块地原先便是一家农舍与菜地。史量才新造的公馆是由一幢欧式三层楼的洋房、一幢古色古香的红楼和一幢水泥砖木结构的小楼组成,四周有高高的院墙,史量才在屋子左右两侧亲手栽下两棵枝繁叶茂的槐树。整个环境幽静典雅,人称史公馆。

  史公馆大门有铜制的“SLZ”(史量才三字的英译字首)字样。主楼洋房靠近铜仁路大门,为法国乡村别墅风格,主立面构图对称,比例和谐。二层有粗大的多立克壁柱,柱顶端有精美花纹。廊厅显得很宽敞,敞廊栏板和一层平台栏板图案精美,具有中国传统装饰特征。墙侧置有壁炉,地上铺着米色花纹的大理石,廊厅正中悬挂造型别致的吊灯。底楼为客厅、书房和衣帽间。宽敞的客厅内布置豪华,在这里,史先生经常接待各方来访人士,商谈抗战事宜。二楼是史量才的卧室,兼作办公室。三楼是孩子的房间。那幢古色古香的红楼是史公馆的亲戚住的,当时,史公馆居住的亲戚人数比主人家还要多。内眷的经堂及祖先的牌位也安放在那里面。砖木结构的小楼是连接洋房与红楼的纽带,里面设置餐厅、厨房、浴室、仆人宿舍和汽车库等。

  在屋舍前面是一座栽满奇花异草的花园,还布置了小假山和喷泉,墙一侧有一个葡萄棚,春夏之间,上面挂满了一串串葡萄。花园尽头是一片小杉树林,杉树前是空旷的健身场地。绕过花园、小树林,右边还有一方游泳池。洋房大平台正对花园,大平台前有个荷花池,池里养着金鱼。平台台阶两旁各站着一只造型可爱的小石狮子。

  史量才在这座花园别墅里安居乐业,一心一意经营着《申报》。

  筹款建《申报》大楼

  在史量才的主持下,《申报》很快成为全国性的大报。在相当长时期里,“申报纸”一词成了报纸的代名词,就连收旧货的小贩吆喝时也会喊着“洋瓶申报纸有?”可见其影响之大。然而,申报馆的办公场所只是一座简陋的二层砖木架构老屋,已无法满足报业发展的需要。史量才决心筹款建屋。他延请了上海第一流的建筑师,设计了一幢五层钢筋混凝土大楼,于1916年在今汉口路山东路口的一块土地上动工兴建,花了70余万两银子,历时两年建成,门牌为汉口路309号。

  大楼具有新古典主义装饰风格,墙的外立面檐口下部和壁柱都有花纹,二楼挑出阳台,栏杆美观,阳台座下也有装饰性图案。一楼营业厅的顶采用弧拱和石膏花饰。大楼内部按报纸工作流程设计建造,共有100余间房子。底层为印刷部,二楼为营业部和会计室,三楼为经理室、董事会、餐厅、会客室等,四楼为宿舍、照相制版、电气部、图书室等,五楼为休息室和屋顶花园,是早期报业大楼的范例,其底层还有印刷厂,这在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新闻界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大楼落成的同时,史量才从美国购来最新式的何氏32卷筒轮转机,把它装置在新大楼的底层。这种印报机,分上下3层,同时可以印48页,两旁出报,并附有切纸机,折叠机,每小时可印4.8万份报纸。至于其他如铸字、铅版,制作铜版、锌版的设备也全都得到更新。

  1918年10月,《申报》迁入新楼。办公室内打蜡地板,办公桌上绿色灯罩铜质台灯,其工作环境可与洋行媲美。这座大楼也成为中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奠基地之一。

  1921年1月起,《申报》文字编排采用标点符号,这是自19世纪60年代中国有近代报纸以来文字编排上的一次革新。创刊于清末的《申报·自由谈》是上海报纸创办最早的综合性副刊,长期由善写悲情小说的作家周瘦鹃编辑。史量才于1932年改设杂文、随笔、读书笔记、短篇译文和连载小说等栏目,约请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老舍、郁达夫等一大批作家为其撰稿,遂使《自由谈》成为20世纪30年代上海最有影响的报纸副刊。

  至1932年,《申报》发行量从最初的9000余份,猛增至19万份,还先后发行了《申报周刊》《申报月刊》《申报丛书》等。

  沪杭公路上惨遭暗杀

  史量才是一位有着强烈爱国心的文化实业家。1931年11月邓演达被蒋介石杀害后,宋庆龄写了一篇谴责文章,杨杏佛拿着这篇文章拜访了几家报社,都被拒绝,只有史量才当场决定第二天见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两天,《申报》要闻版就以大字标题报道了这一事件,同时发表了《日军突然占领沈阳》的长篇时评。1932年1月,史量才在铜仁路寓所中组织了“壬申俱乐部”,参加者主要是民族资本家和上层知识分子,经常集会商讨应对日本侵略者的对策。他还发起组织了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经常在寓所接待各方人士,商谈支援抗战事宜,并在供应军需、战区救护和慰劳、捐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32年2月10日,史量才在铜仁路宅邸召开了地方维持会理事会,并邀请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参加,宋庆龄、何香凝等也闻讯赶来与会,会后,他们共赴前线慰问将士,还在《申报》上刊出“前方将士无衣御寒”的消息,发动市民捐赠衣物。结果,五天内就收到市民捐赠的全新棉衣棉裤三万多条、旧丝绵背心和绒线裤等两千余件,光运送这些物资就动用了百余辆车。

  1932年至1933年间,《申报》还创办了几项社会文化事业,如申报业余补习学校、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申报妇女补习学校和申报流动图书馆。“三校一馆”在政治上、学术上都对中国社会作出了贡献,为抗日救国工作培育了大批进步青年。《申报》副刊“自由谈”也一改往昔的消遣风格,成为左翼作家的共同阵地,鲁迅的杂文每隔两天刊登一篇,从1933年1月至1934年8月,《自由谈》发表了鲁迅署名“何家干”的140余篇战斗性很强的杂文。茅盾的稿子也以每周两篇的频率出现,大批青年作家、左联新人都在《自由谈》一抒己见,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蒋介石恼羞成怒,写下“申报禁止邮递”六个字,使全国发行的《申报》在35天里无法出上海,报馆遭受了巨大损失。国民党当局还责令史量才撤换《自由谈》主编,史量才却冷冷地抵制道:“《申报》是我个人产业,从未领政府分文津贴,用人的事我自有主张,不劳外人操心。”

  1934年10月中旬,蒋介石在南京召见上海各界人士,史量才又当面顶撞了蒋介石。对《申报》不满已久的蒋介石决定除掉史量才。11月13日下午3时许,史量才由杭州返沪途经翁家埠时,在沪杭公路上惨遭戴笠所派的杀手枪杀,年仅54岁。11月15日,史量才遗体运送到沪,16日下午举行大殓。灵堂就设在铜仁路257号寓所的红楼底层正厅,台阶上下堆满花圈,门前挂满各界送来的挽联、祭幛。当局在史宅周围布置军警警戒,并派广慈院童子军全班乐队、公安局乐队轮流奏哀乐,气氛肃穆,各界群众自发前往吊唁者2000余人,各方的唁电也如雪片般飞来。

  史量才的灵柩安葬在风景秀丽的杭州天马山吉庆山麓。史量才生前名言:“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非国。”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森书写,陈列于上海龙华烈士碑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郊野大地 | 新春走基层——寻访上海“中国特色小镇”特别报道
   第A07版:郊野大地 | 新春走基层——寻访上海“中国特色小镇”特别报道
   第A08版:平昌春晓冬奥会特别报道
   第A09版:平昌春晓冬奥会特别报道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话题
   第A12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3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22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A24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以报写史的报业巨子史量才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A21以报写史的报业巨子史量才 2018-02-25 2 2018年02月2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