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脉相承的细腻表演和令人折服的了得身手中,最让人动容和感慨的,还是新老更迭的艺术传承,正如台下铆着劲叫好的老戏迷所言:“后继有人,最是心安。”
创新底气来自“守旧”
《水浒》中,神偷鼓上蚤时迁有着飞檐走壁捷如风的好轻功。然而最初的《盗甲》,“穿墙”这段表现得十分简单,最讲究的也不过是一个纵身越过椅背。
当年在戏校学戏时,张铭荣对这个片段的表演就很不满足,反复问老师华传浩:“就这么简单一跳,怎么能表现飞檐走壁,又如何凸显鼓上蚤的好轻功呢?”仗着基本功扎实,弹跳力又好,张铭荣决定给自己“加点料”,他谨慎地听老师的意见,华传浩犹豫片刻说:“加料可以,但你必须让我看过。”
为将“飞檐走壁”四个字白描于舞台,张铭荣在半人高的桌子上再架椅子,尝试着三连跳直接上椅背。又觉得都小跳不显活,于是在最后跃上椅背时来了个180度转身跳。要知道,当时那椅子还不似现在经过“加工”的,真是不多不少就3厘米。为能站稳,他足足练了几个月。最终,“改良版”的《盗甲》得到了华传浩的认可,并在首度全国公演时收获了无数掌声。至今,张铭荣的这出《盗甲》被视为难度最高的。
创新是历代戏曲演员在传承中绕不开的话题,即便是六百岁的昆剧,每一代的传承也会留下创新的印记。时常有学生问张铭荣,怎样创新才不会偏离正道?他只答复五个字:“练好基本功。”在他看来:“所有的创新都来自‘守旧’,你的基本功有多扎实,决定着你‘创新’的底气。”
传到哪代 都需苦练
娄云啸跟随张铭荣的年月不算很长,师徒感情却很深。娄云啸小时候学过体操,后来学了京剧,来到上昆后成了张铭荣的学生。闲暇时,张铭荣常会给娄云啸“开小灶”,问他,师父有没有传授过什么“武林秘籍”,娄云啸说:“师父传给我的秘诀就是‘苦练’。”
现在的京昆舞台上,声光电的花样渐多,可娄云啸依然每天雷打不动地翻跟头,练基本功。但在张铭荣看来,“与我们当初的训练量相比,还是很不够。”当年,张铭荣每天要翻500个跟头,练虎跳100个,踺子100个,跺子100个,单小翻100个,100个踺子小翻,约一个半小时内不间断。或许,正是这份苦练,才让如今77岁的张铭荣还能出色完成《教歌》里“伏虎套”、拿大顶,并从小圈中穿身而过。
在张铭荣看来,优秀的丑角有很多,擅武丑的也不少。但优秀演员之间也有差距,就像99金和999金,成色上总有不同,不放在一起,不显,若一比较,高低立显。“好演员,就要有淬炼自己的意识,‘成金’还不够,得是足金或是千足金、万足金。而‘苦练’就是‘成金’的台阶。”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