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归公
1949年5月,苏州、上海相继解放,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同年8月,上海市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颁布了保护文物的法令和政策。经历了几十年的坎坷,潘达于认识到,单凭她一家人的力量,根本无力保护好这两只宝鼎,只有交给人民政府才能妥善保护好它们。当即将要成立上海博物馆的消息传到老人耳中,潘达于决定要把“失踪”的宝鼎捐过去,给全国人民看看。
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达于寄出一封信:“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大部,并请拨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筹备之博物馆珍藏展览,俾全国性之文物得于全国重要区域内,供广大观众之观瞻及研究……”
得信后,刚刚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以隆重的授奖典礼表彰潘氏捐献之举。捐赠仪式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唐弢主持,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部长陈望道致辞,颁发的文化部褒奖状上落着部长沈雁冰的大名。
按理说,当时两尊宝鼎的市值已是天价,对一下就献出两宝的潘达于,政府自然也相当重视,决定给她发一笔数目不小的奖金。可当时并不富裕的潘达于却拒绝了这笔奖金,直接把它捐到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只留了表彰奖状在自己的卧室,继续她普通的劳动者生活。毕其一生,这张蕴含着潘家世代民族魂的奖状,始终挂在潘老卧室里,尽管早已泛黄,却依旧闪耀着金子般的光芒。
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二鼎如愿入馆,使国人第一次饱览了这闻名半个多世纪的“国之重器”。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盂鼎等125件珍贵文物应征北上。两件巨鼎自此各镇一方。大克鼎则当之无愧地成为上博的镇馆之宝。
继献鼎之后,在潘家后人的支持下,潘达于又陆续分批向国家献了大量文物,现在还保存于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就有:1956年献字画九十九件;1957年献字画一百五十件;1959年献一百六十一件。另外还献出了不少元明清字画,诸如弘仁的《山水卷》、倪元璐的《山水花卉册》、沈周的《西湖名胜图册》等,可以说捐献了一个博物馆。
潘达于在将近三四十年的时间内,精心保护、收藏我国重要的历史文物,将它们捐赠国家永久地收藏保存,真可谓高风亮节,令人钦佩。她以一介弱女子的身份,撑起百年收藏家族的命脉兴衰,并以自己的行动,坚持守护住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底线。可以说,她留下来的不仅仅是流传有绪的“国宝”,更留下了永恒的文化关怀。就像潘达于自己在晚年时所说的那样:“我要为我的‘女儿’找个好归宿。”
新中国成立后,潘达于是没有工作的,这也意味着她并没有收入来源,捐赠家族藏品之后的日子里,她曾经在里弄生产组里靠绣花为生。
上海博物馆鉴于一批文物捐献者家属的生活困难现状,请示了上级,给予关注,给潘家安装了空调,每年还发一笔补助,逢到新春佳节,还会请潘达于一起来吃年夜饭……与捐赠文物的价值相比,这些关怀或许只是杯水车薪,可在潘达于看来,却是细水长流,温暖人心,对此,潘达于始终心怀感激,无论顺境逆境,总是微笑着面对,从无怨言。
百岁人生
仁者长寿,智者长乐。转眼之间,半个世纪过去了。2004年2月28日,恰逢潘达于女士的百岁寿诞,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在上博共同举办“百岁寿星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以再次表彰老人护宝爱国的事迹与精神,也使分离近半个世纪的大盂鼎、大克鼎重新相聚在上海博物馆四楼第三展厅。
当天下午5时,身着棕色缎袄,脚穿新绣花鞋的潘达于在家人的搀扶下,走上展台,围着栏绳走了大半圈,这是她50年来第一次看到大盂鼎和大克鼎摆放在一起。
看了许久之后,百岁高龄的老人和儿孙们说道:“我是来看‘女儿’的,很高兴,我为俚笃(它们)寻着好人家哉。”一番朴素的话语,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感动不已。
上海博物馆自新馆落成之日起,并未开放过夜场,更不可能举办宴会,但为了百岁潘达于,上博第一次破了例,不仅举办了大型展览,还为老人举办了热闹的寿筵,当上海京剧院的一群年轻演员扮演的孙悟空手捧蟠桃,向老寿星祝寿时,潘达于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爽朗。晚宴上,京剧、评弹、滑稽戏等老人爱看的节目轮番上演,也让在场的每一位嘉宾,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晚宴中,为老人表演独角戏《爱心》的表演艺术家王汝刚操一口苏州话,问起老寿星:“倷身体阿好?”潘达于笑眯眯地回答了十二个字:“吃得落,睡得着,走得动,想得开。”一番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真是一个有趣、善良,热爱生活的老太太!而当市委领导向老人家祝寿并表示感谢时,潘达于微微一笑,说道:“我没做什么,我一辈子就是喜欢白相(玩),开心就好。”
百岁之后,上博与潘家的缘分还在继续。为了便于子孙照顾百岁高龄的老人,上博出钱为潘老在家乡苏州购买了住房,落叶归根,在老人苏州新居的墙上,一面是二宝鼎的大幅照片,另一面,则是当年那张沉甸甸的奖状。每天,在子孙们的照顾下,潘达于颐养天年,坐在藤椅上看戏曲,听评弹,是她最大的爱好与乐趣。
两年之后的一个秋天,102岁的潘达于先生在吃了一碗粥后,就此长眠。她的一生,平凡中见伟大,善良中蕴力量,正如其名字一般,豁达大度,朴实平淡。这样一个好心的老人,走得安详,无疑是老天对她的格外恩赐。
事实上,在上海博物馆的历史上,不只有一个潘达于,还有许许多多收藏大家的名号。正是他们的无私捐献,才使得上海博物馆在文物收藏上获得了“半壁江山”之誉。文运与国运相连,国家盛则文化兴,数十年来,一代代捐赠者们用私藏汇聚了一座博物馆,但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他们也成了博物馆的一员。同样,这一笔笔国家宝藏,不仅仅是属于某个人的,而是全民族每一个人所难忘的珍贵记忆与深厚情感。
(摘自《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