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学了不用,不可用时不能”,“刚刚学来七分像,上海又在换花样”——这些常被上海人挂在口边的本土闲话原来也是“非遗”一员!
这本土闲话里的“非遗”名叫“陈行谣谚”。陈行地区是“上海县城隍”秦裕伯的故乡,区划建置相当稳定,虽说地区政权机构名称多变,但辖区范围长达两百多年不变,有着颇为悠久的人文历史。陈行人爱聊天,各村宅都不乏能说会唱者,无论是忙时田头插秧,闲时孵茶馆店,总会三五成群闲聊说唱。陈行人说话带感,口音独特、不忌土气,还有着大则“恶大恶大”,小则“斜小斜小” 的言辞夸张。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便孕育出了带着浓浓乡音、充满机趣的 “文化土特产”陈行谣谚。
来自日常生活的陈行谣谚使用原生态的老派上海方言,虽多出自“不知书”而“达理”者的口头创作,略显粗俗,文雅不足,但“俗而可耐”;话语虽“煞根”到位,但却充满善意,凝结了历代当地民众“丰富智慧与普遍经验”,不仅真实反映旧时上海乡村农耕生活和市井平民生活风情,还催生了陈行宣卷、浦东钹子书等民间艺术新样式,丰富了竹枝词、棹歌的民俗风韵,是上海语言的精华,是海派文化的一抹亮色。2007年6月,陈行谣谚被列入《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陈行谣谚以“沪谚”的名字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沪谚”两字出自清陈行镇地方绅士编纂的书名《沪谚》《沪谚外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