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3月2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为何有这么多与水有关的地名?
贺续进
  ◆ 贺续进

  上海与水结缘。古代的上海地区,因水成陆,因水聚人,因水立业,因水定村,因水建镇,因水升县,因水兴市。由于水在上海异常丰富,上海有关水的名称也特别多,与水有关的典故趣闻也不胜枚举。

  趣探上海水系名称

  多种有关水的名称如此集中于一个地方出现,这在中国其他地方可能是不多见的。在上海常听到的有江、河、浦、泾、沟、塘、港、浜、湖、淀、泽、荡、溇、湾、汇等。

  仅“浦”字,历史上就有“十八浦”之地名称谓。它们是:小来浦、盘龙浦、朱市浦、松子浦、野奴浦、张整浦、许浦、鱼浦、上澳浦、丁湾浦、芦子浦、沪渎浦、钉钩浦、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苎浦、烂泥浦。

  另外,以松江水域划分的地名,松江以南就有大浦27条:北平浦、破江浦、艾祈浦、愧浦、顾汇浦、养蚕浦、大盈浦、南解浦、梁乾浦、石臼浦、直浦、分桑浦、内薰浦、赵屯浦、石浦、道褐浦、千墩浦、锥浦、张潭浦、陆直浦、甫里浦、浮高浦、涂头浦、顺德浦、大姚浦、破墩浦、盏头浦。

  松江以北有大浦28条:徐公浦、北解浦、瓦浦、沈浦、蒋浦、三林浦、周浦、顾墓浦、金城浦、木瓜浦、蔡浦、下驾浦、浜浦、洛舍浦、杨梨浦、新洋浦、淘仁浦、小虞浦、大虞浦、马仁浦、浪市浦、尤泾浦、下里浦、戴墟浦、上顾浦、青丘浦、奉里浦、任浦。

  这些是不同年代的名称。其中有一些地名一直延用至今,如上海、三林、周浦、月浦、上澳塘、野奴泾等,使人们明显感受到太湖水文化强大的影响力。

  元初至元十五年(1278),上海镇属华亭县,在一片荒无人烟的江海滩地上建立村落,并逐渐发展成镇,以后上海之所以能快速形成一个巨镇,其重要原因是“上海襟海带江,舟车辏集”。上海镇的田地与松江、青浦比起来,因粮食产量低,地价也低,但是当地的先民,不单以种地为生,更把渔业和运输业以及商贸作为谋生手段。

  漕河泾,位于徐家汇西南。这处地名告诉我们,元时漕粮北运大都,常取海道,大多从刘家港放洋,但据《元史》记载:“吴淞江实海口故道,海运亦由是而出。”并因有“漕河”之称,因而元初上海也是漕粮北运的港口。漕河泾经漕溪,过蒲汇塘北连李从泾,而后通吴淞江,留名于今。由于“太湖不入松江,而北流入昆山塘,经由太仓,出刘家港注于海”,上海港便逐渐为刘家港所取代,漕河泾这一地名以后便有名无实了。

  隋唐两宋时期,上海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得到发展,在太湖流域修建以排洪为主要目的的塘、渎、泾、浦。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今浙江海盐境内,有“古泾三百条”。这些唐人心目中的“古泾”,有许多是六朝时修建的,这说明“泾”和“浦”一样,除了沟河交汇的自然状态外,都带有人工“水利工程”的痕迹,这种“工程”起源于太湖地区,以后逐渐向新成陆的广阔的上海地区扩展、渗透。

  上海至今仍可查到多处以“泾”字命名的地方和水道,如:洋(祥)泾、曹泾、钱泾、徐泾、朱泾、华泾、吴泾、新泾、泗泾、枫泾、李从泾、乌泥泾、白莲泾、漕河泾、野奴泾、白米泾、蚂蟥泾、七仙泾、鳗鲡泾、砖窑泾、紫石泾、牛肠泾、黄狼泾、高粱泾、女儿泾、千步泾等。

  上海多“浦”字和“泾”字命名的地名和水道,说明上海地区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和分布的繁密。

  自古以来,吴淞江(苏州河)既是行船运输的航道,也是泄洪排涝的水道。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上海先民对这条大江又敬又怕,特别遇到“霸王潮”来临,简直就是大灾临头。

  “霸王潮”,用今天的话解释,就是“四碰头”,即台风、暴雨、天文大潮和上游洪水同时来临。位于长江入海口并处于农耕时代的上海,每逢“霸王潮”到来,大地往往被笼罩淹没于雨幕汪洋之中,家园被毁,庄稼无收,人畜溺毙,直至现代城市建设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仍是申城沪地的心腹之患。

  生活在那时的人们更不能不全力去迎战“霸王潮”,他们认定“霸王潮”与秦末“楚霸王”之间有一定的关联。长于考证的清乾嘉年间学者王初桐认为这可追溯至唐代:“昔项羽为吴淞江神,屡有风波之警,唐时立汉七十二功臣庙以镇之。”在危害最烈的吴淞江边建立庙宇,祈求曾与“楚霸王”作战并战胜“楚霸王”成为汉朝的功臣猛将们,能为百姓来与“霸王潮”抗争。

  于是吴淞江边就有了七十二庙的景观,如纪王庙、英瑞庙、樊王庙等,后将樊王庙渡口称作梵皇渡,筑路樊王渡路,后改作梵皇渡路等。

  据统计,上海地区建有汉初功臣庙的乡镇有纪王、黄渡、方泰、真圣堂、南翔、江湾、法华、樊桥、嘉定镇、陈店(今桃浦)、青浦镇、蒋浦、青龙、艾祁、杨行、娄塘等地,这些庙宇祀奉的汉初功臣主要有纪信(纪王庙)、英布(英瑞庙)、樊哙(樊王庙)、彭越、萧何、张良、陈平、曹参、韩信、灌婴等。

  究根溯源“申”和“扈(沪)”

  上海简称“申”或“扈(沪)”,其实最初这两字并不是指的同一块地方,在地理方位上“申”指的是黄浦江畔,“扈(沪)”指的则是扈(沪)渎江畔。在年代上,“申”出现在战国时代,“扈(沪)”出现在三国时期,比较起来“申”的简称更古老些。

  相同的是这两个简称都与历史重要人物有关,并直接和间接地与水关联。“申”是指春申君,战国时代太湖地区,包括松江一带,为楚相春申君黄歇的封地。由于太湖与淀山湖相通,水量大,每当梅雨季节或台风暴雨来临,因排水不畅,上泖、中泖、下泖等水域经常泛滥,春申君黄歇遂开凿水道让它与吴淞江入海口相连,使一条害水变为利水和福水。

  此水道后来先后被称为黄歇浦、春申浦、春申江、申江、黄浦江。人们为纪念春申君的功绩,在黄浦江畔(今河南路延安东路处)建立起春申侯祠(春申君庙),又修春申桥,还有春申古迹牌坊等,日久天长,黄浦江畔这块地方被简称为“申”。今天在黄浦江流经的闵行区仍能找到一些以“春申”命名的地方。

  “扈(沪)”的简称出现虽然较晚,约在三国赤乌年间,说法却有多种。

  一是“扈”为一种捕鱼工具,此为唐代诗人陆龟蒙言,吴淞江下游地区的渔人用竹制工具捕鱼,因渔具称“扈”,这一地区后来也被称为“扈(沪)”。

  二是吴淞江下游至入海口的一段水域为“扈(沪)”渎,还有支流“扈(沪)”渎浦等,其流经地区被称作“扈(沪)”。

  三是因为吴淞江下游的居民筑墙盖房发明了一种竹编方法,用这种方法筑成的竹墙房屋可抵御雨水的经年浸泡,形成的建筑群落被称作“扈(沪)”。

  四是晋代孙恩农民起义军北上,吴郡太守袁崧筑东、西两城名为扈渎垒以御之,袁战败身亡,后人纪念其忠勇,称这一古战场一带为“扈(沪)”。

  其实,“扈(沪)”是几种说法的综合和归纳,其中第三种说法更直接些,依《说文解字》的方法去解析“扈”字,其结构从邑从户,似第三种说法较贴近字的原意。从中可以知道,沪地原是若干小渔村,村里人以渔为业,他们就地取材,用竹制成捕鱼工具,并用此法建筑特殊的房舍,时人称此地为“扈”,其近处的吴淞江水域和江段被称为沪渎。“扈”是一个建筑群落,虽说建筑样式土气,却很实惠。今天人们在上海农村还能找到单体“扈”的原型。

  (选自《档案春秋》微信公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11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3版:新民教育/健康E题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连载
   第A21版:阅读
   第A22版: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上海为何有这么多与水有关的地名?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A21上海为何有这么多与水有关的地名? 2018-03-23 2 2018年03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