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本版列表新闻
~~~——本报独家专访首当导演的刘若英
~~~——本报独家专访首当导演的刘若英
~~~——本报独家专访首当导演的刘若英
     
2018年04月2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专注来对付忐忑、焦虑、紧张
——本报独家专访首当导演的刘若英
孙佳音
  “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电影结束,正片里始终没有唱,却自始至终在讲述的这首歌响起,全场观众自发地拿起手机,打开闪光,点点微光划破黑暗,渐渐汇成一片星河。这是刘若英导演处女作《后来的我们》昨晚上海首映的现场。

  参加首映仪式前,白球鞋、牛仔裤、白衬衫,大学生打扮的刘若英,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电影其实改编自刘若英自己的短篇小说《回家,过年》,“它就是我一直想讲的故事,一对男女的十年。”故事很简单,见清和小晓,北漂,相识相爱相厌,分手重遇。稍许复杂一点,电影海报上写着“在最无能为力的年纪,却碰到了最想照顾一生的人”,也足够明了。再剧透一些,电影结尾处,见清的父亲写信给小晓,他说,“缘分这事儿,只要不负了对方就好。人这一生,很难不负。”电影院里哭成一片。但其实刘若英作为一个新导演,却拍得很节制,就像她唱过的大多数情歌一样,听起来平静温和,却处处是暗涌。

  对于能够感动别人,刘若英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女生,当别人跟我说她的烦恼,我就会觉得,我也是啊,只是我烦恼多了几次,多一点点处理的经验。”对于拍电影这件事,她也强调说,“这是一个很个人的事情。我没有想这个东西可以打动别人,甚至取悦别人,只是一个自我的表达。”

  23年前,《少女小渔》上映,刘若英第一次以演员的身份面对世界。23年后,第一次以导演的身份面对观众,她也忐忑、焦虑、紧张,化解的方法是拍摄时候的格外专注。

  刘若英说,自己这一刻最想也觉得自己最适合做的工作是编剧,“我以前有想过,到了这个年纪,应该已经,洗手做羹汤。”很可惜,她年轻时候的想象并没能变成现实。不过刘若英说,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她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做自己年龄应该做的事情。

  关于年龄的变化,她嬉笑说压力来自于“数字”,比如体重。但关于结婚生子,她很认真地想了想回答说:“内心有变化。以前会觉得,一个人可以说走就走,可以随性洒脱,但现在要更勇敢更坚强,要为家人来承担。”但这个内心愈来愈强大的母亲、妻子、歌手、导演,却在采访快要结束时说:“我希望可以永远保有我的幽默和诚实。” 首席记者 孙佳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1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连载
   第A21版:阅读
   第A22版: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24版:家装专版
不仅风光再现 更是内心独白
用专注来对付忐忑、焦虑、紧张
广告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文娱·广告A15用专注来对付忐忑、焦虑、紧张 2018-04-27 2 2018年04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