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朋友圈”
开放智能机器(上海)有限公司是从事人工智能技术软件的企业,当初落地到哪个城市、哪个区,公司内部很纠结。有同行建议落户到上海的徐汇区,原因是那里的“氛围好”。公司一年来的发展印证了当初选择的正确。黄明飞说,在企业注册名称时遇到了困难,徐汇区服务团队第一时间给出专业的意见,又由于是第一批搭上网上申报“快速通道”的企业,问题很快解决。“徐汇区集聚大量的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和外资研发中心,这让我们这种急需大量资深工程师的公司很容易招到合适的人才。”
因相关企业“扎堆”,徐汇区又搭起平台组了“朋友圈”,去年ARM人工智能生态联盟成立,这个“朋友圈”联合了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打通云端和终端,加速人工智能产业化。徐汇区区长方世忠在成立大会上表态,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围绕基础平台、技术研发和应用服务三个层面,在源头创新、项目落地、人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方面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综合扶持,目的是“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孵化服务链,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黄明飞说:“这一切让我们有足够理由在徐汇筑梦发展。”
构建“生态圈”
徐汇区科技创新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科技人才配套政策、产业项目扶持以及人才公寓、教育等优势,徐汇区更致力于构建多主体协同的创新生态圈,目前全区建立了5个产业联盟:ARM人工智能生态联盟、星环大数据联盟、澜起子晋联盟、上海人工智能发展联盟、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些“朋友圈”将促进创新链的融合交互,加快产业链整合和产业生态培育,增强辐射力。微软开设在中国第二家的微软加速器-上海,做顶尖、专业的创业服务,每年在大中华地区进行两期海选,目前还对接南京、合肥等长三角地区多家行业领先企业,成为了华东地区的创业基地。
拓展“服务链”
“上海服务”品牌内涵丰富,徐汇落实“上海服务”品牌打出的一手“科技服务”牌是基于区域内科技资源丰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科技服务平台密集的优势“基因”。据统计,漕河泾开发区有22万科技科研人才,其中80%是本科以上学历,44%是硕士学历;去年徐汇区科技服务业总产值达1010亿元,增加值350亿左右,增幅13%。徐汇区在“上海服务”的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增强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打造面向全球的科技服务品牌。发挥科技服务核心枢纽作用,加快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拓展科技服务内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多主体协同的创新生态圈。此外,还将提升服务经济能级,全力打响漕开发创新服务品牌,聚焦科技服务、集成服务、专业服务,拓展服务链、提升价值链,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服务体系。扩大漕开发引领示范效应,推动与徐汇滨江、华泾、枫林等区域多点联动、融合发展,促进服务资源溢出和园区品牌输出,为上海乃至全国产业转型升级树立样板。“我们的‘科技服务’要让更多企业‘换档提速’,让‘隐形冠军’成为‘常胜冠军’。”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