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多元异彩的红色文化聚集地上海
~~~——多元异彩的红色文化聚集地上海
     
2018年06月1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江潮涌
——多元异彩的红色文化聚集地上海
裔萼
  ◆ 裔萼

  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艺术以此为转折点,揭开新的篇章。开放的时代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代艺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缤纷多彩之貌。梳理1978年至今40年的当代中国艺术发展历程,上海作为中国红色文化的聚集地,展示主旋律的平台,近年来,展现出中国当代活跃的艺术观念、纷繁的创作手法以及多元共融的繁荣景象,并以此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新成就,多娇江山的新面貌以及新时期以来中国人昂扬向上的新风采。

  历史之思

  1978年以来,挣脱了种种思想束缚的中国艺术家们,将丰厚的历史资源转变为饱含艺术激情的视觉图像。在对历史的思索中,承载着民族精神的伟大历史人物成为艺术家热衷表现的对象,对他们的歌颂就是对民族精神的呼唤。冯远的巨幅白描《屈赋辞意图》、吴为山的雕塑《鲁迅》、赵延年的版画《鲁迅先生》,均是向堪称民族脊梁的中国文人致敬之作,赞美他们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吴为山的雕塑《问道》,以及李象群的雕塑《苏东坡》,均以大朴不雕的写意手法略去形体的细节刻画。前者表现的是孔子问道于老子,人物形象犹如两座丰碑矗立于中国的文化之巅;后者表现的中国文人的典范苏东坡,其卓越的才华和超脱的情怀令人仰止。革命历史人物让人感怀和平的来之不易。王公懿的版画《秋瑾》曾获全国美展金奖,女画家所刻画的女革命者形象在当代美术史上熠熠生辉。张培成的巨幅革命历史题材中国画《五卅运动》和陈树东的油画《入城式》场面壮阔,气势磅礴。庞茂琨《穿越时间的呐喊》中那振聋发聩的救亡呐喊仿佛依然回荡在历史的星空。传说中的人物也被艺术家赋予别具深意的内涵,施大畏的中国画《后羿的故事》,以错落叠加的形象,粗粝厚重的笔墨,营构一种神秘浑茫的意境。表现性的语言更贴合神话故事的叙述,而象征性的内涵则突出了艺术家对昂扬奋发的民族精神的神往。

  现实之情

  曾几何时,人情、人性在艺术中被集体式的理想主义所遮蔽,重寻并赞美失落多年的“现实之情”成为新时期艺术的又一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巨大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他们突破曾经较为单一的创作模式,以新的观念和手法反映现实,以此诞生了一批具有深厚人文内涵和浓郁生活色彩的作品。40年来的当代中国艺术始终与中国社会的发展保持着相同的脉动,尽管流派纷繁,但是这些作品均贴近现实,表现转型时期丰富而复杂的社会面貌。

  改革的春风首先吹拂在广阔的乡村大地。张培成的《沃土》,既表达了他对民间艺术这一“沃土”的热爱,亦表达了他对新时期广袤无垠的乡间“沃土”的赞美。改革的大潮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是硬道理”成为鼓舞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响亮口号。冯远的《我们》、全山石的《建设者们》、刘仁杰的《风》、郑艺的《炽心已飞》等,均是反映社会建设的代表性作品,画中的建设者们,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均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分反映了热烈蓬勃的时代精神。而徐维辛的《工棚》、忻东旺的《早点》、李传真的《民工图》等等,则表现了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一个新的群体——农民工的生存现状。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农民离开家乡,进城务工。他们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群体有一亿多人,为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生存境遇得到大家的关注,成为艺术家热衷表现的对象。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大家庭,少数民族题材的艺术作品是当代中国艺术史上的精彩篇章。新时期以后,少数民族题材尤其是藏族题材成为热门题材,这一热潮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文化命题:精神家园的找寻。十年“文革”几乎摧毁了人们的精神家园,重新建立安顿心灵的精神之域迫在眉睫。青藏高原美丽纯净的自然风貌和那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满足了艺术家们对她的文化想象:她就是世外桃源,她就是精神家园。李伯安以十年之功,创作水墨长卷《走出巴颜喀拉》,并最终倒在未竟之作前,这一史诗般的巨作将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冯远的《今生来世》以浑厚凝重之笔墨营构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他以水墨的形式思考雪域苍生与自然的关系,体悟他们生存的艰辛和生命力的顽强,命运的沧桑和信仰的坚定。袁武《大昭寺的清晨》以72幅组画构成,祈祷中的藏族同胞虔敬的面容和手势,像巨浪,像洪流,撼人心魄。这个时期有关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具有一个共性,就是大多数艺术家能够摒弃浮光掠影的肤浅的表达,他们均以平视的角度,从人性的深度,观察与思考自己的表现对象,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文化思考。

  实验之路

  新时期以来,复合多元的文化生态给艺术家的创作营造了宽松的氛围,他们以开放的胸怀自由吸收古今中外各种艺术资源,在观念与语言上进行积极的探索,样式繁多的艺术实验使得当代的中国艺术焕发着多元异彩。

  作为传统的艺术门类,中国画在新时期显露出强烈的变革意识与探索精神。国画家们一方面致力于寻找水墨语汇与当代生活之间的契合点,多维度拓展水墨语言的表现力;另一方面致力于建构当代中国画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从宏观的角度思考中国本土艺术的发展前景以及在当代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国画家们更为注重自我的情感经历和内心体验,在艺术语言上,更加注重个性化风格的确立。他们以“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理念,实现水墨画的语言变革,一方面探寻传统艺术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创新手法,不拘一格地进行各种探索,形成中国画的多元景观。

  本文所提及的作品均出自中华艺术宫的收藏,并出现在《江山如此多娇》的展览现场。1978年以来的当代中国艺术始终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密切关联,它们生动而形象地反映时代的变迁与进步,艺术的变革与创新,同时,表达东方的文心与诗意。这些精彩的作品,作为艺术叙事,见证着一个开放而生机盎然的当代中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5版:文体汇
   第A06版:动态/文体汇
   第A07版:伏尔加之波
   第A08版:伏尔加之波
   第A09版:伏尔加之波
   第A10版:伏尔加之波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金融城·陆家嘴论坛专刊
   第A17版:金融城·陆家嘴论坛专刊
   第A18版:金融城·陆家嘴论坛专刊
   第A19版:金融城·陆家嘴论坛专刊
   第A20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文艺评论
   第A22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A24版:家装专版
春江潮涌
广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A20春江潮涌 2018-06-16 2 2018年06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