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初,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2015年11月,上海全面启动群团改革试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成为群团改革的排头兵。2016年7月,上海启动第二批群团改革试点,市工商联、市科协、市侨联等9家群团组织推进群团改革,“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一批体制性、制度性的改革成果应运而生。
机关设置 “扁平化”
群团改革,建立“小机关、强基层、全覆盖”的群团组织体系成为首要任务。通过机关设置扁平化,市工青妇机关内部减少了中间层次。市总工会内设机构从13个精简为9个,团市委内设机构从13个精简为9个,市妇联内设机构从8个精简为6个——市工青妇机关内设机构精简幅度均不低于25%,实现了机关设置从“与上对口”向“对下适应”转变,各项工作可以“一竿子插到底”,直接面对群众。
改革方案还对基层一线人员在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全委会(执委会)、常委会中的比例,提出明确要求,调整基层一线人员的比例,可以更好地解决代表谁、联系谁、服务谁的问题。
领导班子 “专挂兼”
按照市群团改革方案要求,群团领导班子实行专挂兼,其中专职成员不超过50%,挂职、兼职干部各占一定比例。一批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干部和人才加入到群团机关领导队伍中。现有机关专职干部则实行了“减上补下”。一方面,市工青妇分别按40%、30%、30%的比例精简行政编制;另一方面把市级群团机关编制全部下拨到最需要加强的基层和一线单位。
各级工青妇组织按照群众“生物钟”调整作息时间。各级工会组织都制定了机关干部下基层、联系职工的细化操作办法;各级共青团组织制定机关干部常态化联系青年的制度,引导团干部争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各级妇联组织要求妇联干部当一天基层妇联干部,参加一次居村妇女活动等。
网上群团 “零距离”
互联网时代,群团组织也加快脚步,形成网络化工作机制,打造24小时服务平台。2016年4月,市总工会申工社APP、团市委“青春上海”等微信公众号,重新改版升级后正式运营。申工社APP推出了“我要入会”“我要维权”等服务平台,着力打造网上工会;团市委推出“青春上海·Act+”平台,用户访问量超过1000万次,有效汇聚全市团青活动和优质资源服务青少年。“上海电子团务平台”广泛推广,逾百万团员成功申领电子团员证。通过网上群团建设,群众能更便捷地找到群团组织参与活动、解决实际问题。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