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起,上海进入AI时间。徐汇西岸艺术中心,众星闪耀,只为探秘AI。上海把人工智能作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打响上海“四个品牌”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优先战略。
构生态,纳人才,上海抢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发力点在于让人工智能赋能产业。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不仅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与世界对话的窗口,更是上海全面发力新经济、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市场开放的集结号。
形成梯度人才高地
“2017年,上海发布了《关于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打造全国人工智能高地的战略目标,并将发挥数据资源丰富、智慧应用广泛、产业门类齐全、产学研用及人才集聚等优势,推进包括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智能芯片等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发展,加快人工智能在医疗、交通、公共服务等重要场景的应用落地。”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张英介绍。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链较为齐全,配套体系完善。目前,上海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达700亿元,形成了较成熟的产业技术和商业模式,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数据资源方面,上海已建成法人库、实有人口库和空间地理库三大基础数据库;数据交易中心日均数据交易量占全国50%。
据亿欧智库统计,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的100强企业中,上海有22家,仅次于北京。上海正筹建的人工智能发展联盟,集聚了超过300家人工智能相关的企业、投融资机构及科研院所。全国已有1/3人工智能人才集聚上海,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语义识别、脑智工程等领域掌握话语权。
高端人才集聚,上海已形成从科研专家到技术人才到学科人才的梯度人才高地,拥有一批人工智能领域院士。依托数量众多的高端人才,上海组建了众多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如复旦大学设立类脑智能研究院、交大筹建人工智能研究院;近期,人工智能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也在组建中。
深度融合其他产业
前不久,上汽建立行业首个人工智能实验室,以上汽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及丰富的业务场景为基础,创建人工智能应用和解决方案,加快推进互联网技术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搭载斑马智能行车系统的上汽互联网汽车,销量已经突破60万辆,每日产生海量用户行车和行为数据,为上汽智能驾驶技术研究提供了稳固的大数据支撑。目前,上汽已完成两代智能驾驶整车平台开发,以及集成5G通讯技术的车联网平台,开展了封闭试验场、高速公路、特定园区及城区、地面及地下停车场等应用场景下的智能驾驶技术研究,整车测试累计里程超过6万公里。
“人工智能+”作为新经济业态在上海开始萌芽,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拥抱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助力技术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上海传统制造业的转型意义深远。
从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地图上看,325家人工智能重点机构,几乎囊括了人工智能的全部领域,将科研机构、高校、平台、孵化机构、相关园区都纳入其中,应用类、技术类、产业类机构等种类齐全。
上海提出加强人工智能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强化人工智能科研布局,加快数据开放、政策支持力度、产业布局、基础服务的完善等,以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依托于上海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越来越多的重磅企业落户上海,与之带来人工智能产业的整体升级与发展,也吸引越来越多创新创业企业加入,AI产业生态圈雏形已现。
“人”形分布多点联动
位于静安区的市北高新园区,占地仅3.13平方公里,然而就是这个袖珍园区,却集聚了国内知名的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企业。落户园区才一年多的上海大数据交易中心,商业数据交易量已占到国内交易总额的50%,汇集相关领域合作的公司近50家。而像上海大数据交易中心这样的相关企业,在园区超过180家。
上海人工智能企业“轻资产、重人才、近市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张英说,从上海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和规划布局来看,各区形成了新的发展态势,空间上呈现人形分布、多点联动的发展态势,形成东、西两条交叉产业带。徐汇区重点推进脑智工程,集聚了一批人工智能标杆企业,去年徐汇区营收破亿的人工智能企业有8家。闵行区创建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区,目前上下游相关企业数量超过300家,产业规模超过250亿元。
依托于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上海还设立了“张江-临港”人工智能创新承载区、“徐汇滨江-漕河泾-闵行紫竹”人工智能创新带、华泾北杨人工智能特色小镇、上海松江洞泾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基地等,为人工智能产业聚集效应的发挥提供基础保障。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