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跨国企业与开放的上海共成长
     
本版列表新闻
1993年把中国区总部从香港迁到上海,2007年成为首批外资本地法人银行,积极贴近中国经济建设推动业务发展~~~
1993年把中国区总部从香港迁到上海,2007年成为首批外资本地法人银行,积极贴近中国经济建设推动业务发展~~~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1993年把中国区总部从香港迁到上海,2007年成为首批外资本地法人银行,积极贴近中国经济建设推动业务发展
花旗,在黄浦江畔写下“N个第一”
谈璎
■ 陆家嘴花旗银行大厦(CITI)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上世纪初的花旗上海办事处
2007年正式开展中国境内公民人民币业务 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
  首席记者 谈璎

  城以业兴,业以城载。拥有着“开放基因”的上海,一直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生根、发展、壮大的“福地”。1902年,花旗银行就来到上海开设了办事处,是第一家进入中国的美国银行。上海扩大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它在黄浦江畔的足迹,记载下花旗集团在中国续写的多个“第一”。

  1993 中国区总部由港迁沪

  花旗作为全球领先的银行之一,有200多年历史,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亿客户账户。花旗银行是第一家将中国区总部移至中国内地的外资银行。

  1993年11月27日新民晚报的头版刊载了一条消息:美国最大的国际性银行——花旗银行(CITIBANK)中国区总部前一天正式由香港迁来上海。该总部以中国代表处名义注册,负责统筹花旗银行所有在华分支机构的银行业务。开幕典礼上,花旗银行中国区行长程颂平说,花旗银行把中国区总部由香港迁往上海,是为了更加贴近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线,更积极推动银行业务的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第一次正式由中央提出。上海改革开放步伐提速,招商引资热潮涌动,跨国公司纷纷落户。东方风来,春江水暖,花旗中国区总部搬迁,与开放的上海共成长。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花旗中国首席执行官林钰华,在花旗工作至今已30多年。她是花旗最早和中国市场打交道的高管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B股,花旗作为技术顾问参与了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林钰华正是亲历者之一。

  外滩的联谊大厦曾是花旗银行的办公地,作为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幢现代化办公楼,那时它就像“外企的联合国”,上海第一代白领诞生于此。林钰华行长回忆道:“金融机构当时多扎堆于外滩。浦东是正待开发的处女地,能看到绿油油的农田。如今陆家嘴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已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气象了。”

  在上海如火如荼建设发展的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的宏伟蓝图正全景展开,陆家嘴被定位为全国开发区中唯一一个金融贸易区。1997年2月,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迁址陆家嘴的船舶大厦。船舶大厦有个响亮的门牌号:浦东大道1号。“这是花旗银行进军中国未来华尔街的第一步。”花旗银行中国区负责人当天表示。此时,花旗银行已是中国业务网络最大的美资银行。

  2007 转制本地法人银行

  进入新世纪,上海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三步走战略:五年打基础、十年建框架、二十年基本建成。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的发展驶入“快车道”。

  2001年底,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正好是花旗银行进入中国市场100周年,很快又一个好消息传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花旗成为第一家开设零售银行业务的国际性银行,经营全面外汇业务。手里持有外汇的上海人,对和平饭店一楼的花旗银行网点感到好奇,上门探个究竟:专业理财顾问看上去年纪轻轻,倒都是在香港接受培训,能度身定制外汇理财业务;网点经营的品种都是外币,贵宾理财服务的起点就要10万美元……

  中国的个人理财市场开始备受金融巨头青睐。2004年,花旗在国际性银行中,首家发行联名双币种信用卡。2006年,花旗新推出与日经225指数等多个指数表现挂钩的“结构性投资账户”,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销售,反馈结果令人满意。花旗银行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基于巨额的居民储蓄和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等因素,中国个人理财市场将在未来几年中实现快速发展。

  中国金融开放的先试先行政策,上海是最佳“第一落点”。2007年对于花旗在中国的业务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花旗成为第一批获准设立本地法人银行的外资银行之一,并正式开展中国境内公民人民币业务。“4月23日那天,记者都到陆家嘴滨江的花旗集团大厦抢新闻,楼下银行大堂挤满了‘长枪短炮’。”员工回忆起那天的盛况记忆犹新。

  这次转制为花旗等外资银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加快了在中国的网点扩张步伐,大力招揽和培养金融人才,本土化进程提速。此后短短数年间,花旗中国在对公及个人银行业务方面获得了多项重要的业务资质,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风暴来势汹汹,多数国际主要银行未能幸免,花旗在美国本土深陷次贷危机的困扰。中国的金融市场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但是中国政府果断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措施。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等外资本地法人银行在中国运营稳健,业务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2013 自贸区提供创新平台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这给了包括花旗在内的外资银行一个很好的创新平台,花旗中国成为首批获准进驻上海自贸区的银行之一,花旗中国创造的众多业内第一都来自于其自贸区支行。本报曾记录下一段让房佳话:由于上海自贸区内办公用房紧缺,外高桥股份公司把自己的办公楼让给花旗自贸区支行,自己搬到区外一座简陋的仓库过渡。

  借助上海自贸区各项先行先试政策,花旗中国积极开展了多项财资和现金管理业务创新,包括首个全自动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首个跨境外汇资金集中管理解决方案,以及首个人民币跨境集中收付一揽子解决方案等。其中,人民币跨境轧差净额结算属全球首例;“创新型全功能跨境资金池”与“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分別荣获由上海市政府颁发的2017与2015年度“上海金融创新奖”。2017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评选首届制度创新样本企业,在16家获选企业中,花旗是唯一一家获此荣誉的外资银行。

  今年9月12日,由英国智库Z/Yen集团等编制的第2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发布,上海首次超越东京,进入全球金融中心前五行列。而在今年7月,上海发布了“上海扩大开放100条”,其中包括以更大力度开放合作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领域的32条具体措施。据上海银监局统计,目前在沪外资法人银行数量达到21家,占比超过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数量的一半。近年来,外资银行在沪展业意愿强烈,业务活跃度持续提升。

  花旗与开放的上海共成长的历程,是众多跨国金融机构在沪发展的一个缩影。花旗中国行长兼首席执行官林钰华认为:“上海是中国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因此也很自然成为外资银行聚集的地方。上海这座城市有自己的魅力和优势,非常有活力,对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她表示,对花旗在上海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作为领先的国际性银行,花旗在业务发展的同时,也希望对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金融市场持续的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做出贡献。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跨国企业与开放的上海共成长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专版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汽车周刊
   第A2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2版: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4版:资讯/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花旗,在黄浦江畔写下“N个第一”
谁给“花旗”起的名? “阿拉”上海人!
新民晚报跨国企业与开放的上海共成长A04花旗,在黄浦江畔写下“N个第一” 2018-10-17 2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