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也爱用微信
今年腾讯发布的一份《老年人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报告》显示,老年人日均使用微信的时长为 1.37个小时,仅比青年人少0.49 个小时,有14.6%的老年人会对通讯录设置分组,还有2.7%的老年人在发朋友圈时会屏蔽家人。老年人辨识信息可信度的能力也并没有一般想象中的那么差。
在调查问卷中8个与养生、科普、食品、政府等相关的谣言中,老年人平均可以辨识出4.01个不可靠信息,仅比中年人少0.1个,比青年人少0.66个。老年人知道一些内容是不可靠信息,但仍要转发给亲朋好友或朋友圈的原因,是想借此表达一种关心或是对年纪增长的焦虑。
对于子女来说,不仅需要主动和家中的老人加微信,更应该和老人有多一点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最近的动态,可以避免许多危险的发生。
向往数字“潮”生活
眼下,很多老年人开始意识到“数字”改变生活的重要性,他们迫切希望学习和掌握各种各样的数字化技能,拓宽休闲、娱乐的方式,追求老年生活的快乐,提高老年生活的质量。然而,老年人要共享数字科技生活,也面临一些困难,特别是缺乏必要的渠道。事实上,申城一些社区学校已经开始提供相关课程。
“我们现在打造‘数字化学习1+2’环境,构建以‘洋泾学习港’为枢纽,社区学校‘数字化校园’和居委学习站点‘移动教室’为两翼的社区‘数字化学习’的大平台、大本营和大辐射。”洋泾街道社区学校校长顾建华表示,“洋泾学习港”是洋泾街道社区学校的线上学习平台,内有资讯、课程报名、录播课程、微课程、讲座等众多资源,所有人均可免费享受这些资源,“每个居委学习站点配有基本的教室设备,如电脑、投影仪、幕布等,离学校较远的居民可以在这些‘移动教室’一起上直播课程或观看录播课程。”
在顾建华看来,现在社区学校的课程结构在渐渐从活动型向学习型转变,在艺术课程之外增加了更多技能类的课程,注重规模发展与质量发展,形成门类齐全、内涵丰富的教育培训中心。
除了关注社区学校的相关课程之外,其实家庭成员是老人最好的“老师”。助力老年人享受数字“潮”生活,并不需要多么高超的教学技艺,只需要有一颗火热的爱老尊老之心,再加上耐心细致的态度,就能够帮助老年人尽快融入数字时代。老人网购受骗上当,少一点责备和不耐烦,多一点鼓励和技术指导,甚至自己网购时让爸妈先帮忙比价,或许效果会大有不同。
时代催生新困局
在2006年的新民晚报上,曾经刊登过一篇《“老小孩”沉迷网游子女焦心》的文章,其中提到,“近来,‘网络游戏综合征’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本市老年市民中,沉迷网游的‘老小孩’成了不少子女的心病。”
从这十多年的情况来看,网络时代给老年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整个家庭带来了新的困局,特别是在全面二孩时代,不少子女都希望老人能够日常照料下一代,但是老人却希望能够有更多时间通过微信等工具与自己的朋友交流。对此,曲阳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沈敏表示,无论是家中的老人和子女都不要先责怪对方,还是应该坐下来好好进行交流,必要时还可以借助社区的力量。
“2008年2月,我们建成了全市首家市民驿站。十年来,市民驿站功能进一步完善。”沈敏说,“像我们的银联驿站打造‘全人群服务’的综合体,养老联动岳阳医院,育儿引入专业机构,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社区的力量,帮助家庭解决问题。”
有关专家表示,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意味着很多家庭的中年成员在步入老年后,还需继续赡养更为年老的父母,而一部分老年人还需担负起替子女看管孩子的责任。网络时代,如何平衡好各方的关系,我们也期待着有关部门和专家能够给出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首席记者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