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军界瞭望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中国名将遇到外国名枪
罗小柔 张韶华
■ 南昌起义中,朱德正是拿着这种毛瑟自动手枪冲锋在前,为起义成功立下不朽功勋
■ 聂荣臻在中央苏区使用的西班牙转轮手枪
■ 一把勃朗宁M1900式手枪,记录了刘志丹的革命历程
■ 从这把做工精致的转轮手枪上,仍能感受到左权将军的拳拳报国心
■ 阿斯特拉手枪的一大特点是射击稳定性好,在罗炳辉手中更是指哪打哪
  ◆ 罗小柔 张韶华

  新中国已走过近70年光辉历程。当年,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浴血斗争,赢来独立与荣光。这一不凡的征程中,人民军队著名将领发挥了重要作用。都说枪是军人的第二生命,对我军将领而言也不例外。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特殊“战友”陪伴那些名将走过万水千山,参与拼搏厮杀,本文就来讲讲我军几位名将与名枪之间的动人故事。

  “中国革命第一枪”

  1927年8月1日,朱德与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共同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战斗中,朱德颈系红领带、臂扎白毛巾,身先士卒,带领军官教育团学员勇猛冲杀,配合主力部队全歼守敌3000余人,顺利夺下南昌城。战斗中,朱德手持的是一支德国造短管警用型毛瑟手枪。

  朱德得到此枪的过程说法不一,据称是因朱德担任南昌公安局长,所以配发该枪。起义后,朱德在这支枪上刻下“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等十个意味深长的字,以纪念这一伟大事件。此后,朱德佩带这支枪转战南北,始终不离半步。1958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中央军委决定筹建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支有着特殊意义的手枪,作为南昌起义的“见证者”,成为军博的“镇馆之宝”,它也被誉为“中国革命第一枪”。

  其实,佩带和善用毛瑟手枪的我军将领不在少数,这和当时的环境有关。1918年一战结束,大批战争剩余物资从欧洲流散到中国,尤以毛瑟系列自动手枪为大宗,它结构坚固,火力猛,特别在近战中具有优势,颇受军人喜爱。它在中国有众多俗名,其中“驳壳枪”的叫法最广,这是源于该枪搭配有木盒枪套,英文叫“BOX”,音译过来就是“驳壳”。又因这把装在木盒枪套的手枪速射威力巨大,大家后来又叫它“盒子炮”。抗战中,八路军武工队员的标配就是盒子炮,连毛泽东也戏称:“老百姓好认我们,我们盒子炮背得多!”顺便提一下,任弼时、张闻天、徐向前、聂荣臻、罗瑞卿、许光达等我党我军领导人用过的毛瑟手枪,如今都珍藏在军博里。

  历经血战得此珍物

  1932年7月,聂荣臻率领红军参加水口战役,与粤系军阀陈济棠作战。敌我双方共出动兵力三万多人,历时三天两夜,打得异常惨烈。建国后,聂荣臻元帅曾回忆:“水口战役是有名的恶仗。双方伤亡之大,战场景象之惨烈,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罕见。尸横遍野,对于这次战斗来说,并不是过甚其词。有的部队白天打仗,夜间还要在该地露营,许多同志疲劳过甚,倒头便睡,第二天拂晓才发现是和尸体露宿在一起了。有的同志夜间口渴,摸到河沟去喝水,有一股血腥味,第二天拂晓一看,河沟里的水泛着红色。”战斗激烈时,双方展开白刃战,据战后统计,光被红军砍死的粤军就有近千名。最终,粤军顶不住红军猛烈进攻,溃退而去。

  一支西班牙造标准牌长弹巢转轮手枪,就是聂荣臻在水口血战中缴获的。聂荣臻用了一段时间后,送给警卫员孙南凤。1936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孙南凤在一次坚守阵地时牺牲,这把枪又回到聂荣臻手中。为纪念孙南凤,聂荣臻将该枪一直保存在身边,1959年捐赠给军博收藏。

  钢枪留下革命志愿

  比利时FN公司制造的M1900式勃朗宁手枪,在中国被称为“枪牌撸子”,因结构简单、大小适中、性能卓越,当年有“天下第一枪”的美名。

  档案记载,M1900手枪的中国仿制品不少,比利时原装枪则较为稀缺,因此我军一旦缴获,多数逐级上交,供高级指挥员或特殊工作人员使用,这也在无形中提升了该枪的形象与地位。资料显示,土地革命时期,多位红军高级领导都曾使用过M1900手枪,刘志丹便是其中之一。

  刘志丹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返回陕西老家,领导了渭华起义,与谢子长等一起创建了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1932年夏,刘志丹率部转战数百里,歼敌1400人,缴获各种枪1200多支,建立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刘志丹所用的这支勃朗宁手枪,就是在照金镇打垮敌军后缴获的,之后一直随身携带。

  1935年2月,刘志丹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指挥所部连夺延长、安定、保安等六城,使陕北、陕甘边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的落脚点。此时,红军主力长征已过遵义,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得知消息后,刘志丹十分振奋,便用小刀在这支手枪的握柄上方刻下“抗日救国”四个字,以表心志。

  1936年4月,刘志丹率红二十八军参加东征,在晋西与军阀阎锡山作战时,被敌人机枪击中左胸,伤及心脏,带着未完的心愿,壮烈牺牲。此后,刘志丹生前携带的勃朗宁手枪几经周折,于1959年由军博收藏,成为刘志丹革命生涯的见证。

  陪伴七年的战友

  1935年11月,为粉碎国民党军“围剿”,初到陕北的红军主力决定在直罗镇设伏,敌东北军第109师师长牛元峰毫不知情,一头钻进红军设下的口袋阵。21日拂晓,红军发起总攻,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俘敌53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师长牛元峰在溃逃中送命,而他的配枪则作为战利品,转由红一军团参谋长左权使用。从此,这支比利时产SF转轮手枪,伴随左权战斗七年,立下汗马功劳。

  1942年5月,日军调集三万重兵,对太行山根据地实施“铁壁合围”,企图消灭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情况异常危急,时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左权指挥突围,就在他高喊“同志们,快冲啊,冲出山口就是胜利”时,敌人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弹片击中左权头部,他仰面倒下,以身殉国。

  噩耗传来,作为左权的挚友,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怎么也无法相信,直到那把转轮手枪作为烈士遗物交到彭德怀手里,他才接受这一现实。彭德怀久久端详着这把似乎还存留有左权体温的手枪,悲痛得不能自已。后来,彭德怀将手枪转赠当时的作战科长王政柱,留作纪念。王政柱十分珍爱它,一直保存在身边。后来,王政柱将此枪捐赠给军博。

  神枪手用它“指哪打哪”

  人民军队里,“穷娃子”出身的名将罗炳辉以枪法奇准著称。他常常听到子弹的呼啸声,就可分辨出是盲目射击还是瞄准射击,以及射击的距离有多近多远。他百米之外打鸡蛋,四五十米打麻雀,百发百中。天空苍鹰飞过,罗炳辉不用瞄准,仰脸抖腕,枪响鹰落。

  抗日战争中,每逢罗炳辉下部队,或是到群众中去,或是出席有关会议,常常有人请他演示枪法绝技,就像是固定保留节目一样。罗炳辉也从不推辞,每次都引得全场掌声雷动。有一次,日军进犯淮南抗日根据地,在伏击点上,罗炳辉抬手一枪,子弹先穿透前面两个敌人的喉咙,随后又掀掉第三个敌人的天灵盖,最后钻进第四个敌人的胳膊,造成敌人三死一伤。这就是罗炳辉有名的“一枪打了三个半”的故事。

  这样一位神枪手,自然是枪不离身。革命战争年代,罗炳辉最喜欢的是一支阿斯特拉手枪,该枪由西班牙温塞塔公司在1927年制造,口径7.65毫米,全枪长165毫米,全枪质量0.67公斤,弹匣容量6发。一旦发现目标,罗炳辉便会闪电般掏出枪来,手甩枪响,发发中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40年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40年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6版:共享进博会
   第A07版:共享进博会
   第A08版:要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科创上海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特别报道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23
当中国名将遇到外国名枪
新民晚报军界瞭望A20当中国名将遇到外国名枪 2018-10-29 2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