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就绪
一个星期后在上海将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应勇表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是中国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展示了中国坚定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目前,进口博览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将有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确认参加国家展,有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多家企业确认参加企业展,展出面积合计超过30万平方米,预计到会境内外采购商超过40万人。
为了把进口博览会办成国际一流的博览会,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20多项便利化举措,已全部得到落实。还将推出探索保税展示展销常态化的制度安排等政策措施,也就是说,展品不仅在博览会6天可以交易,在展会结束后仍可以在保税场所内继续展示交易,让更多的产品、展品变成商品。国家还决定今后每年在上海举办进口博览会,这些都将助推上海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对上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完成今年经济发展目标有足够的信心
谈到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的经济发展情况,应勇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发展态势,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今年1-9月,上海经济增长6.6%,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保持了70%左右的体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明显快于全市面上工业增长。今年1-9月,工业投资增长18.5%,这是近年来少有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其中非税收入占比11%,继续保持全国最低。居民收入增长9%,即使剔除物价上涨因素,仍然快于经济的增长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增长。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新设外资项目数、合同外资和实到外资实现三个同步增长,同比分别增长了17.8%、20.4%和2.1%,9月底外资总规模比去年同期增加172亿美元。我们将始终把稳中求进、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上海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全力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稳”工作,我们对上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全面完成今年经济发展的目标充满信心。
在确保金融安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推进金融业的开放创新
在回答记者有关上海在金融开放方面目前取得的实质性的进展以及下一步的计划的提问时,应勇表示,没有金融安全,就没有金融的开放和创新发展,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也就无从谈起。我们必须在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金融的开放、创新和发展。今年我们推出了“上海扩大开放100条”,其中超过三分之一涉及金融领域的开放,包括放宽银行业的外资市场准入,放宽证券业的外资股比限制,进一步扩大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并都提出了相应的时间表。今年上海新设立了47家金融机构,其中外资24家,超过一半;一批国际性的金融市场平台加快建设,原油期货上市半年,交易量已位居全球第三。下一步,我们要在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
上海两大机场之间的快速连接线部分工程今年将开建
应勇还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市委、市政府多年来一直在考虑规划建设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之间的快速交通连接线,这有利于提升两个机场的枢纽功能和服务能力,不仅方便两个机场之间的旅客中转,而且方便沿线市民的出行,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两个机场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功能。目前,机场联络线已经完成对社会的规划公示,我们正在抓紧做前期工作,部分工程将在年内开工建设。
上海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在回答记者有关提问时,应勇表示上海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他表示,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之一。上海的营商环境总体上是好的,上海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以及在上海集聚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数量,还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跃度都说明了这一点。当然,上海的营商环境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应勇表示,世界银行每年都对全球经济体进行营商环境的评估并发表报告,去年中国排名第78位。去年底以来,上海针对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估报告的10项主要指标逐项研究,出台实施了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和10个专项行动计划,并同时提出了53项政策措施。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上海的营商环境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在企业开办时间、获得电力耗时、登记财产耗时、办理施工许可证时间以及跨境贸易耗时等方面,都大幅缩短。近期,世界银行可能发布《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我们将对照新一轮的评估报告,采取有力的针对性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当然,优化营商环境不仅仅是限于世行10项评估指标,上海还要以更大的力度,在更宽的范围,以市场主体的实际感受和获得感为衡量标准,加快打造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一流营商环境。
明年市咨会主题: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迈克尔·狄克曼在发布会上表示,三十年前,很多外资想进入中国市场,咨询会议随之诞生。但是现在世界已经不一样了,我们面临的更多是挑战,对于我们这些企业来说,到上海,我们的身份并不是普通的游客,更是上海的企业公民,因为我们每一位都在上海有投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希望未来的上海和现在一样,充满着吸引力,充满着活力。我们之所以愿意积极建言献策,一方面是因为我们非常喜欢上海这座城市,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是上海的企业公民。
据介绍,经共同商议,第三十一次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将于明年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主题是“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本报记者 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