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画面并置
生于1949年的李斌,声如洪钟,身上有着那代人特有的历史责任感。《东京审判》画面上的人物周遭,密密麻麻地印满了当时的庭审记录文字,如实反映了检方、辩方、证人的观点,让立于其面前直视画面者,有透不过气来的紧迫感。“上面的文字都是从庭审记录中抽出来的原话,既要是庭审内容的重点,又必须有概括力。”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
李斌认为,这样文字与画面并置,用绣像人物方法、1比1比例的绘画表现方式与所表现的题材有关。从1946年到1948年两年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A级战犯进行审判的过程,法庭上充斥着各种人的说话声音,然而从声音到图像,是一个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从什么样的途径才能真实了解当时那些人的真实模样呢?李斌从美国国家档案馆买来了当年的庭审记录胶片,从中节选了15个小时,“2年半时间庭审的日子,有个15人组成的摄影队,每天8个小时不停地拍,胶卷堆得山一样高。”
从开始在心中构思这幅画,李斌就每天盯着买来的15个小时的影像资料,硬是把屏幕上所有出现的人物都认识了一遍。“溥仪在里面说了八天,我画上去,有的证人只说了一句话,我也画上去。”历史上有名没名的人,都在这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中以最接近真实的面貌展现在大众面前。
史学与美学结合
在真实的历史场景里,法庭上的人大部分时间都戴着耳机坐着说话。这对于画面构思来说是一种挑战,于是,李斌把画面分成了三个部分,开庭篇、闭庭篇、与中间法官的合影,连接处是庭审过程。
“绘画艺术不仅仅要把人画得像,更重要的是构成,仅起到照相机的作用是不够的。”从事历史画的画家应该具备的能力是既要还原历史人物的风貌,画的本身也要有韵味。画家如何走笔自然会吸引观看者的眼球。《东京审判》的画幅如此之大,给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了时间上的紧迫性,这样的紧迫性又有意无意给画面的走笔带来了一种活跃之气。“画笔与画布自如的碰撞,既自如,又要相对准确。”因为现存影像里的人物动作已经如此生动,一味模仿是愚蠢的。
可以说,《东京审判》这幅作品,是史学和美学的紧密集合,也是功能和审美之间的交错。为了更接近历史,就在前不久,李斌把法官检察官的群英像那一段,又重新画了一遍,他还要继续修改,让宏大叙事变成普罗大众都能接受的面貌,在审美中了解史实。
李斌说:“以往,我们围绕着抗日战争历史的题材总给人以悲壮的、哭诉的、仇恨的感觉。但这段历史中的东京审判却如此不同。今天我们要对所有战场和法庭上的英雄致敬。”
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梅汝璈之女梅小璈评价,一般艺术家往往激情四溢,作品中主观、写意、浪漫的因素较为明显;另一方面,也有极端重视细节乃至宏观视角不够开阔的状况。李斌仔细查看了大量影像和书面资料,把宏大场景和需要表现的所有人物的状况完全调查清楚,然后选取极具代表性的细节、情态,恰到好处地予以描绘,又处处契合正义、和平的主题,有突破性的发展。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