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纪实片《巡逻现场实录2018》展现一线民警风采赢好评
     
2019年02月1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日常生活中守护家国安宁
纪实片《巡逻现场实录2018》展现一线民警风采赢好评
吴翔
制作方 供图
  “不要怕,110来了!”这是全国首档警务纪实片《巡逻现场实录2018》开头的一句话——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变得更加安心。年前,这部展一线民警风采的纪实片圆满收官,让人欣喜的是,这部充满“正能量”、“主旋律”的纪实片,豆瓣评分8.9,甚至在以年轻人为主的B站也赢得了惊人的9.9分,热血铸就的金色盾牌,依然是年轻人不变的偶像。

  点滴平安 铸就家国安宁

  与以往的影视剧中,警察出生入死的画风不太一样,这部纪实片以“巡逻现场”为窗口,记录城市中基层民警的日常故事。据统计,在上海,110指控中心每天接到的报警电话有多少呢?一个醒目的数字:30000。算起来,差不多一分钟就会接到近21个报警电话,上海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的400余名接线员负责应对这些呼入,通过他们的接报、答复、沟通和指派工作,步话机另一头的巡逻民警随即奔赴现场。而这其中,没有那么多江洋大盗,更多的是鸡毛蒜皮。

  显然,在上海这座有着2500余万常住人口和几百万流动人口的超级大城市里,每天大大小小的矛盾和摩擦自然不会少。跟随镜头,看着巡逻民警驱车赶往现场,你能看到,那些生活琐事引起的纠纷:外卖员前往店内取餐,但菜还未做好,一气之下与店老板发生冲突;狗主人在地下车库遛狗未拴绳,结果狗被一辆汽车压死了,双方对赔偿问题产生了分歧;一对年轻情侣闹分手,女方拎着行李要走,男方死活不让她走,后来女方无奈之下报警了……化解这些矛盾,看上去不起眼,但都是防微杜渐。蔡文军和赵舒是黄浦江面上的两名水上巡逻民警,二人在巡逻时就注意到靠近浅滩处有两艘船行驶距离过近,似乎在开“斗气船”,于是立即上前进行了教育,进而避免了一场潜在的水上事故。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些让观众哭笑不得的乌龙事件:有小区住户报警,说某户人家起火,浓烟从门缝里冒出来,警察进到屋内后对厨房等处进行热源检测却并未发现异常,随后又逐楼进行排查,最终发现是低层的一户人家红烧肉烧糊了,因排烟管道老旧导致排烟不畅,浓烟顺着管道窜进了别人家,进而引起了“假失火”。

  “巡逻民警相对打击刑事犯罪、经济犯罪的刑警来说,听上去未必那么威风,可正是他们年复一年的默默守护,才有上海每一位市民可以感受到的安全感。”该片总导演蔡征说。的确,正是巡逻民警耐心细致的工作,让上海四方平安,无数鸡毛蒜皮纠纷的化解,才铸就了家国安宁,盛世太平。

  火眼金睛 罪犯无处遁逃

  《巡逻现场实录2018》拍摄历时4个多月,摄制组跟随一线民警历经过40℃的酷暑、3次台风肆虐,用镜头真实记录了上海基层民警忙碌、琐碎而又辛苦的巡逻工作。拍摄期间,摄制组昼夜蹲点在上海36个基层派出所,跟拍了近200位一线巡逻民警,跟随他们一起早、中、晚三班倒,扎扎实实地记录了748个巡逻案例。作为总导演,蔡征也有点“遗憾”,近半年的拍摄过程中,“作为拍摄者来说,当然希望能拍到一个大案子。可是,这个真没有!可是作为这座城市的一个市民,又为这个‘遗憾’感到幸福!”

  虽然片中没有大案,但也拍到了民警抓坏人的过程。譬如,来自上海华阳路派出所的郭敏和徐安铭是一对老搭档,多年巡逻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看一眼,就能从人群中鉴别出可疑人员。三年内,他们一同抓获了各类犯罪分子180名左右。在一次夜间巡逻的过程中,郭敏看到一个男子独自站在路边,身形消瘦,脸色灰暗,怀疑他可能是吸毒人员,于是立刻上前盘查。通过警务通,他们查出该男子有吸毒的前科,两位民警随后将其带回派出所进行尿检确认是否复吸。这位被网友称为“鹰眼巡警”的郭敏,他除了巡逻抓吸毒人员,主要工作是带学生,传授经验,培养新的优秀巡警。

  从警25年的老警长张跃成和搭档负责在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抽查旅客的身份证,大多数旅客都是配合的,偶尔也会碰到个别不理解他们工作的人。对于没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来说,或许多少会觉得此举耽误时间且没必要,但实际上此举并非无用。据张跃成在节目中透露,仅在2018年上半年,通过轨交盘查手段,上海地区就查获了逃犯119名,处罚移交吸毒人员250人。

  通过影片可以看到,每天凌晨四点半,随着第一架执行早班巡逻任务的飞机起飞,空中巡警的一天就开始了。空有警用直升机,陆有街面、地铁巡警,水路有水面巡逻——360°无死角,筑成了整个城市立体化的防控巡逻体系。上海能被评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巡逻警察绝对功不可没。

  本报记者

  吴翔

  记者手记

  有温度

  有态度

  “如果说人们经常看到的大上海是霓虹闪烁,是时尚的,巡逻则是市井的,是烟火气的,这其中每一个侧面都是真实的上海,真实的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总导演蔡征说。在《巡逻现场实录2018》片中,除了看到警察为保一方平安的付出之外,也能看到“警察叔叔”不少暖心的瞬间,这档节目展现出了每一位巡警在制服之下的真实性格,更展示出上海这座城市的态度与温度。

  让观众印象最深的当属警察小哥救流浪猫事件。来自上海曹家渡派出所的马晓亮和戴华在巡逻过程中,发现一只小奶猫被困于一辆私家车下。两人当即决定,要将小猫“救”出车底。一方面,小猫也是一条小小生命;另一方面,小猫有可能钻入引擎,影响司机的驾驶安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二人终于“逮住”小猫,赢得了一众路人的掌声。也就是这一段视频,在抖音等社交媒体广泛传播,他们也成了年轻人的偶像。

  每个巡警也是都市里普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的生活,应对不同的警情也会有自己的情绪。面对打扰别人婚姻的人,巡警会称他是“渣男”,看到危险的交通违法事件,巡警会想到因交通意外去世的父亲。他们会抱怨开会,会因为不能按时吃饭而担心自己肠胃健康,也会刚和老婆通完电话转头就投入工作。他们是普通人,也是可爱的人,在一个个突发事件中,民警们身上的温度与警徽上的光芒交相呼应,给荧屏之外的每个观众心里带来热与光。这档节目让观众看到了这些鲜活且真实的人生,或许这一点,才是令它蹿红的真正原因。

  当然,这部影片也不只在讲警察的故事,它更像一只折射社会百态的万花筒,希望大家明白: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和睦,不能仅仅依靠警察,还是需要每个公民的道德自律,法制意识的健全。 

  吴翔    

  相关链接

  有事找民警的最好诠释

  “这个节目无论对于警察还是大众,效果都很明显,不仅有温暖、感动,还有教育和启发的作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

  “节目不仅记录了民警们打击犯罪时英勇无畏,更记录了民警的感人瞬间,被汗水浸湿的后背,为伤者撑起的雨伞,安慰老人时的轻声细语。”——上海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周海健

  “这个作品当中,所有的警察都变得和蔼可亲,变得温暖,就跟普通人一样。这部作品还以一线民警的视角,展现了上海的执法生态和城市温度。”——清华大学影视传播中心主任尹鸿

  “(节目)少有惊心动魄,但正是这些琐碎的工作,将很多恶性事件化解在萌芽之中,凸显了巡逻民警在处理事件时的果敢、坚定,同时又彰显了他们的爱心、热心、精心和温暖,以及他们应急处置的智慧,也是对老百姓当中流传的有事找民警的最好诠释。”——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高级编辑陈芳

  “这个作品也让一些深耕基层的普遍巡逻民警走出了警营,成为街头巷尾的城市英雄,使他们受到了激励,我觉得这部作品对于激发民警士气和斗志,增强职业自豪感、归属感也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现在是新闻,将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公安部宣传局副局长孙洁

  “对于机构媒体如何与社会其他职能部门合作,推动公共生活进程等问题,《巡逻现场实录2018》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尝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

  “节目从正能量的角度,让人感受到民警和普通群众是在一起的,他们可以最大限度给弱者以扶持。同时,也对警察行业内起到了一种引领、榜样的作用。”——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研究院院长刘宪权

  (吴翔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我和我的祖国长三角新奋进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都市小区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新民环球
   第A21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2版:人物/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在日常生活中守护家国安宁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3在日常生活中守护家国安宁 2019-02-14 2 2019年02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