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2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亲见者”忆阿炳
朱朱
  朱朱

  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家喻户晓,但许多人对阿炳的生平未见得很了解。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三岁丧母,由婶母抚养,八岁起在私塾读了三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十二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后来,阿炳成为无锡街头流浪艺人,由于贫病交加,三十多岁时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阿炳长期生活在旧社会底层,特殊的人生遭际使他更为深刻地尝尽人生滋味。他刻苦钻研,广泛吸取民间音乐曲调,共创作270多首民间乐曲。

  近读《二泉映月——十六位亲见者忆阿炳》一书,不胜感慨。作者数年寻访,对十六位亲眼见证过阿炳生活的知情者作了深入访谈。受访者中有阿炳抚养过的非嫡亲孙女钟球娣,阿炳的邻居许忆和,常替阿炳买酒读报的华寅生,与阿炳有着深厚交情的锡剧前辈艺人邹鹏,上世纪50年代无锡《晓报》记者华钰麟,无锡文物专家钱宗奎,无锡民间艺人尤茂盛、周仁娣夫妇等。通过对他们的口述实录,再现了阿炳人生中的重要片段——

  阿炳为了拉好一曲《梅花三弄》,先后共拜过十八位知名琴师,并三次向第一代无锡滩簧艺人袁仁仪学琴。阿炳生前最受欢迎的并不是拉二胡,而是独创一格的“说新闻”,他在街头连说带唱,为劳动大众打抱不平,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晚上,人们从不同的琴声中可以判断出当日阿炳生意的好坏。如果一路琴声轻快,表明阿炳这天生意不错,如果拉琴时间很长,胡琴缓慢忧伤,那就是生意清淡,来日衣食无着。

  阿炳不仅会二胡、琵琶,还会击鼓。1947年一个夏日,无锡道教乐坛高手集会,一些人让他司鼓《十番锣鼓十八拍》。双目失明的阿炳伸出双手逐一摸定五种乐器方位(这次演奏需兼击鼓、板鼓、磬、木鱼和小镗锣),奏响乐曲。优美的击鼓身姿,明快强烈的节奏令人赞叹。

  每逢节日,有很多孩子簇拥着阿炳在街头行走,成为一个欢乐的友谊队伍,走到空旷处,孩子们就让阿炳停下来,围着他形成一个圆形,让阿炳在中间奏唱。他奏唱一回,孩子们就代他向周围的人收钱。

  书中《我亲历了 〈二泉映月〉 的最初录音》值得特别留意。讲述者黎松寿是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儿时在街头聆听过阿炳拉二胡。那是1950年9月2日晚上,录音结束后,扬声器响起《二泉映月》。坐在录音机旁的阿炳激动不已,沿着桌子摸索,双手抱好钢丝录音机大声说道:“一点没错,这是我拉的!”又说,这东西像有仙气似的,不然哪能马上放出来……放完录音,阿炳问:“还能不能重放?”当身边的人告诉他,照说明书上说,能放十万次也不失真,阿炳很是惊奇,说:“这台机器贵不贵?我也想买一台玩玩呢。”那天还录制了二胡曲《听松》和《寒春风曲》。次日,又录制了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当年12月4日阿炳病逝。这六首珍贵的录音成为绝响。

  十六位“亲见者”的感性回忆,为我们摹绘出一幅逼近于真实的盲人音乐家肖像。

  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深刻地抒发了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音乐学家乔建中认为:阿炳艺术成就的萃成,有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有深入民间的体会体察,更有传统艺术的深厚浸润,所以研究阿炳“苦难”的成功才显得特别有意义,对现在的艺术界人士会有启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早教专版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康健园
   第A24版:健康养生/新民健康/康健园
   第ZF01版:中缝4-21
外婆的烂糊肉丝
春天的交响乐
“亲见者”忆阿炳
朗岛峡湾(摄影)
倚香而读
我的半半哲学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开春看好“戏”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亲见者”忆阿炳 2019-02-25 2 2019年02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