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上海的理由,这是一首曾经风靡上海的歌,也是一个很多人都参与过的话题。
就连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去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的演讲中,给出了他的答案——“开放、创新、包容”。他说,“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
过去6年,总书记曾连续5次来到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参加全团审议,寄语上海干部群众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去年进博会期间,总书记调研上海。他登临上海之巅,走访市民驿站,考察城市管理,探访张江科学城……对上海提出了5个方面的要求:服务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再出发、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提高党建质量水平。
又是一年两会季。短短一年间,上海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干了不少大事:举办首届进博会、承接三项新的重大任务、改善营商环境、推进“一网通办”、打造四大品牌、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开展大调研、立法垃圾分类……可以说,每一件都立足当下,谋划未来。
最持久、最强劲的制胜之道
一年之计在于春。最近,上海市商委公布了今年1月份利用外资情况:新设外资项目563个,同比增长69.1%;合同外资100.97亿美元,同比增长197.6%;实到外资14.22亿美元,同比增长33.5%。
虽然连绵阴雨有些恼人,但上海经济如此亮眼的“开门红”,让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奥秘?一切有迹可循。今年春节刚过,上海就举行了高规格的“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打响开工“发令枪”。市委书记李强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全市上下锲而不舍、驰而不息,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把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向纵深推进,实现制度创新更大突破,让企业和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这不由让人回想起一年多前,他履新上海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市性大会,就提出政府要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2018年是改革开放再出发元年。这一年间,上海在建设项目审批、商事制度改革、贸易便利化等领域推出多项改革,先后出台“扩大开放100条”、支持民营经济“27条”等多项政策。中外企业明显感到,“上海的速度越来越快了”!
这种速度带来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中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排位,从2017年的第78位上升至2018年的第46位。另据统计,截至2019年1月底,上海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74家,继续保持全国扩大开放、利用外资“一马当先”。
“一网通办”,可以看做改善营商环境的关键一招。找政府办事,能否像网购一样方便?上海给出了肯定回答。“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开设的“一网通办”政府服务总门户,不仅可以办理核名、工商注册,还可以办理纳税申报、投资审批等多达1339项事项,实现了审批全覆盖。
刀刃向内的改革,核心是一个“通”字。据统计,2018年,上海“一网通办”围绕食品、药品、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构建了50多个复杂主题。2019年,“一网通办”App正式命名为“随申办”,计划将新增100个企业主题式服务,让政务服务的“货架”更加丰富。
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四大支撑”
3月1日,上海市统计局正式发布的《201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有一句不同寻常的描述:“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为13.50万元”。按2018年平均汇率美元兑6.62元人民币,约合20393美元。这意味着上海这座城市,从此步入发达经济体行列。
站上新的台阶,成就满满;但环顾四周、展望未来,对手强劲,征途漫漫。上海肩负的使命,决定了她必须对标世界一流、全球顶尖。如何耕耘当下,才能决胜未来,书写新的传奇?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将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三大任务交给上海。三大任务是国家战略,也是上海的重大机遇。它们与进博会一起,被视为“上海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的四大战略支撑”。
一届展会,一次机遇,一段佳话。作为去年中国四场主场外交的收官之作,同时也是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不仅向世界提供了展示精品和新品的舞台,也使各国来宾广结良缘、满载而归,中国消费者更是不出国门就充分享受到全球化的福利。
首届进博会共有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17家境外企业参展,40多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创造了多项国际博览会纪录,真正办成了国际一流展会,向国家交出了圆满答卷。
进博会成功的背后,上海自贸区的制度探索功不可没。
去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迎来5周年。5年来,没有政策优惠,不搞税收洼地,而是在制度创新上不断发力。一个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全国首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的长度,已经从190条缩短到45条。
如今,随着上海自贸区3.0版方案98项重点任务基本完成,人们都在期待,自贸新片区该怎么建?
答案呼之欲出。今年2月28日,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传出消息:自贸新片区将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进行差别化探索,建设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3月1日,宁波慈溪67岁的卢老先生首次尝到了长三角一体化的甜头。“以前要开车60多公里去宁波市区看病,去上海也要一个半小时,现在家门口的医院就可以看到,看的还是上海专家”。
当天上午,位于宁波市杭州湾新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宁波医院正式开业。这是长三角一体化推动下沪甬两地打造的大型综合性医院,首期开放床位600张。
2月28日下午,上海崇明区政府与南通市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东平-海永-启隆跨行政区域城镇圈为重点,共同建设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协同区。
2月19日,沪浙两地领导共同签署协议,上港集团和浙江海港集团将通过股权合作,共同推进小洋山综合开发……
新年伊始,民生、生态、经济等领域的频频合作,成为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写照。
3月2日凌晨,中国证监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发布实施了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相关业务和配套指引。这意味着,市场高度关注的科创板终于向300万股民敞开怀抱。
“中国股市有创业板、新三板,为什么还要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此前,上海人代会闭幕记者会上,英国《经济学人》记者曾这样问市长应勇。
“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大决策。”应勇说,对上海而言,这是推动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结合点。
为了不负中央重托,上海在证监会指导下做了大量筹备工作。先后召开9场片区座谈会,面对面听取市场意见建议。与此同时,科创板人员配置和系统保障也始终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一切,都是为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于那些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着眼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
用“绣花治理”增进人民福祉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这是总书记脍炙人口的“金句”。
去年调研上海,他再次提出,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旧区改造,一直是上海市领导牵记在心的民生大事。
今年2月22日上午8时,上海市静安区张园地块首批居民集中搬迁,9辆大卡车驶出了张园弄堂。在张园住了近70年的李阿婆再也不用每天倒马桶,顾阿姨也不用再掐着时间与5家邻居挤1个厨房错峰烧饭。
张园地处南京西路历史风貌保护区核心区域,是上海现存最大规模的石库门建筑资源。经历100多年风雨,居住条件可想而知。但难就难在,如何兼顾历史风貌保护和居民居住条件改善?
去年以来,上海探索“留改拆”的创新旧改模式,为解决此类问题找到出路:旧房居民搬进全新的安置房,生活更舒适;原有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恢复历史风貌与街坊肌理。
垃圾分类,另一桩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大事。上海多年探索,却总是不温不火。
去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考察,碰到了几位年轻党员在交流社区垃圾分类推广的做法。习近平表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我关注着这件事,希望上海抓实办好。”
经过去年的立法调研,今年2月19日,市人代会上通过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发布。20日下午,上海用一场多年未见的“万人大会”,为垃圾分类专门动员。21日,住建部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开到了上海。
“垃圾”之于上海,早已不是简单的环保问题。据统计,上海日均垃圾清运量在2.6万吨左右,而承担全市70%生活垃圾处置任务的老港垃圾填埋基地,前三期填埋用地已基本用尽。“垃圾围城”迫在眉睫。
过去几年,上海通过精细化管理,成功打赢了交通大整治和烟花爆竹管控两场战役。垃圾分类这块更硬的“骨头”能否啃下?上海为此立下“军令状”,对2019年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提出明确要求——今年70%以上的居住区垃圾分类实效达标。
破釜沉舟,是为了这座城市永续发展的未来。
探索基层党建 筑起“心灵驿站”
闻鼙鼓而思良将。干好事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去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影厂83岁的新党员、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写了一封信,勉励他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在从艺做人上为广大文艺工作者作表率。
这封信篇幅不长,但却意味深长,既是对一位老艺术家孜孜以求、矢志不渝追随党的脚步表达敬意,也是对全体党员的鞭策与激励。
党的自身建设,始终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去年调研上海期间,他专程来到位于上海中心22层的陆家嘴金融城党建服务中心,与基层党员亲切交流。他说,党建工作的难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希望上海在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上继续探索、走在前头。
城市基层党建如何打造“上海样本”?这不仅是总书记交托的任务,也是上海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必然要求。去年11月,上海市委发布《关于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推进新时代基层党建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意见》,探索新时代上海基层党建“1+6”制度体系。
寸土寸金的陆家嘴,不仅在中国第一高楼上有党建服务中心,陆家嘴金融城的其他252幢商办楼宇里也星罗棋布着10个片区和30个党建站点,管理服务区域内200多个“两新”基层党组织、近万名党员,形成了体系化、全覆盖的党建工作格局。
在杨浦区,“哔哩哔哩”是国内极具人气的年轻人文化社区,被昵称为“B站”,公司员工大多是“90后”。很难想象,看上去很“二次元”的“B站”,党建工作却搞得又红又火。
通过建立党建服务平台,可承载200多人的会议室每周定期举办各类党建活动,“B站”将内容、思想引领作为党建核心,由此形成的“正能量场”,大大激发了年轻人的爱国心和文化自信。
类似“B站”这样,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从业人员众多,年轻人“扎堆”的前沿领域,众多企业纷纷建立健全党组织,以极具特色的党建工作引领企业发展、服务广大员工。
如今的上海,全市2万多个党建服务站点嵌入街区、园区、楼宇、商圈,筑起家门口的“心灵驿站”。一条符合超大城市规律的基层党建之路,不断为整座城市的改革发展提供着精神之火、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