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路街道以天山路为界,南北格局截然不同。北侧为居民住房,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工人新村为主,共1.8万户居民。南侧为天山商圈,有虹桥南丰城、尚嘉中心等大型购物广场,并有长房国际、远东国际广场等20幢商务楼宇,共1000余家餐饮企业,另有沿街小餐饮350余家。2018年6月起,街道正式启动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从2019年3月1日起,所有小区启动“两定”工作,做到“两定”全覆盖。
改造工地
定制流动厢房
“今年的天山街道居民区就像个遍地开花的‘大工地’。”街道管理办主任赵文良告诉记者,今年街道共有5个征收基地,2个小区即将开展精品小区建设,街道18个居民区中有16个居民区、35个自然小区分别涉及非成套改造、精品小区建设、房屋征收。如天山天义小区,不仅要非成套改造,还有房屋征收任务,整个小区都是脚手架。因工地场地要求,部分垃圾厢房因影响到施工而被临时拆除或面积减小。
为此,街道定制了一批流动厢房,虽然体积较小,但分类功能齐全,可以配合施工过程随时移动。如此,虽然厢房拆除或者减小了,但是用流动厢房及时“替补”,这样不仅不影响施工期间的垃圾分类工作,也避免了“厢房拆除后建不起来”的后顾之忧。记者来到正在进行非成套改造的紫云小区,发现流动厢房就是“迷你版”的垃圾房,有两种款式,分别是有顶盖和没有顶盖的,紫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于洋告诉记者,“因为施工原来的垃圾厢房变小了,所以小区增加了两个流动厢房。”目前正在听取居民的反馈意见,最后决定选一种合适的款式。
餐饮单位
强化交流监督
天山路街道辖区内餐饮企业众多,有大小餐饮企业1000余家,是出产厨余垃圾的大户。街道在天山商圈企业联盟的基础上,建立“天山商圈餐饮企业联盟”,由天山市场所作为监管部门及牵头部门,定期召开餐饮企业联盟垃圾分类工作交流会,邀请商家代表、楼宇物业代表等介绍本企业在垃圾分类方面的心得及存在问题。这些餐饮企业还建立了一个微信群,经常进行线上线下的培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天山路街道的区域内还有350多家街边小店,这些沿街店铺大多没有自己的独立厢房,垃圾原本都是一股脑儿扔到附近小区厢房,造成小区生活垃圾厢房不堪重负,有的则直接仍在人行道上,影响了市容环境。对此,街道已和第三方开展对接,启动沿街商铺定时定点上门收集工作,要求商家主动做好油脂、湿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三分类,并在规定时间投放垃圾,彻底改善市容环境。
为有效监督这些餐饮企业以及社区内的学校、医疗机构等,今年1月起,街道启动了执法巡查机制。利用行政党组成员单位资源优势,在18个居委会建立18支垃圾分类巡查小组,成员包括居民区书记、卫生主任、城管中队队员、综管中心联络员、物业代表、业委会代表等,每月不少于一次,对小区所属辖区单位开展执法检查,同时做好检查记录,对分类情况不理想的限期整改,并在一周后再次巡查,以督促企业做好分类工作。在执法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处置。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