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轶汝
杭州最大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滨江绿康阳光家园日前迎来了第二批年轻“住户”,其中还有两位“90后”网络作家。他们每月只需支付300元,就能住进30平方米的“标间”。唯一的条件是:每个月完成至少2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比如:陪老人看病、散步,教老人怎么用手机APP等。
这一“跨代共居”模式自去年5月推出到现在,得到各方好评,被认为是养老院、老人和年轻人“三赢”。本就“吃不饱”的民营养老院盘活了闲置的床位资源;老人得到了年轻人的陪伴,学到不少新知识;年轻人沉重的租房负担被减轻,据说同等地段、同样规格的房子月租金在2500元上下。
为保证志愿服务质量,养老公寓运营方也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准入”和“准出”制度。入住半年为一个周期,没有完成志愿服务时间,或者老人满意度不高的,会被取消准租资格。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这么好的模式,上海可以复制吗?全国各地的网友都有类似想法。可有几个问题还要再捋一捋。
首先,如何防止“蹭房费”。志愿服务需要付出耐心、爱心、时间,年轻人满怀热情是好事,但工作强度一大,加班一多,服务时间就不受控制。第一批被“筛掉”的部分年轻住户就是因为“服务时间不满”。更要提防有些人奔着廉价房租而来,这样就成了“二输一赢”了。
所以,是否要将年轻住户的考察期从半年调整为更短的时间,以便于尽早淘汰掉不符合要求的人?我倒建议,不妨将第一个考察期的租金再提高一些,第二、第三个考察期相应递减,以鼓励那些优秀的志愿者。
其次,主管部门要积极介入,给养老机构以全面的指导。比如协助做好志愿者的选拔和考核工作,指导志愿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要严格监管,防止养老院变成变相的租房平台,甚至倒过来抢占养老床位资源。
市发改委大调研去年初曾走访了奉贤区的两家敬老院,发现造成床位空置率高的一大原因就是养老院选址偏远,周边配套差。若是同样推行“老少结合”的养老模式,年轻人会愿意“长途跋涉”而来么?可能也要打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