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激情澎湃的《长征交响曲》或是暖人心扉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无论是深情隽永的《祖国,慈祥的母亲》或是如今唱遍祖国山河大地的《我和我的祖国》,都让现场以及直播平台数万观众内心被深深打动,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诞生54年
《红旗颂》震撼依旧
《红旗颂》自1965年首演以来经演不衰,是我国音乐舞台上上演率最高、电视广播中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昨晚,当熟悉的旋律再度奏响,不少观众情不自禁地坐直了身板,眼中闪着微光。一曲奏罢,掌声四起。
演出前,中国作曲家、《红旗颂》创作者,89岁的吕其明提前来到现场。虽说近年来,吕其明并不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但每年的“上海之春”,老人总要来“捧场”。对于“上海之春”,他自称既是拥护者、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上海之春”诞生于1959年,当时是作曲家丁善德受到了“布拉格之春”音乐节的启发,提出上海也可以搞这样的国际音乐节,这一提议在当时音协党组会议上被提出,吕其明就是拥护者之一。而此后,包括《红旗颂》在内吕其明的很多作品,都在“上海之春”首演并逐渐被观众所熟识,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
回想起《红旗颂》初次演出时的那份激动,吕其明记忆犹新:“那是1965年5月,《红旗颂》首度被奏响在上海文化广场,当时还不是如今的下沉式剧院,但现场七八千人的壮观场面我至今记得。”问他,《红旗颂》诞生整整54年了,为什么每次奏响还是这样震撼人心,老人的回答诚恳质朴:“我想,唯有从心里流淌出来的音乐,才能感动人心;只有扎根民族土壤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我和我的祖国”
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音乐抒情诗《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为大型合唱队与交响乐队而作》是作曲家陆在易的作品。取材自方志敏烈士的不朽名著《可爱的中国》《清贫》,歌词主要选自赵丽宏同名长诗。这是中国合唱史上第一部用自白形式写成的交响合唱作品,通过烈士就义前的心灵独白,展现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被视作一部不可多得的“涤荡灵魂之作”。
廖昌永是这部作品的首唱者,第一次演绎时他还是大三的学生:“当时真的很忐忑,也很荣幸,陆先生居然把这样一部深沉又有分量的作品交给我这样的新人来歌唱。”那次非比寻常的“首唱”同样也是廖昌永首度站上“上海之春”的舞台,回想自己从一名普通学生逐渐成长成熟,无不伴随着“上海之春”这一平台的扶持和鼓励:“真心希望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艺术家从这个舞台扬帆起航。”
昨晚的音乐会以“我和我的祖国”为名,而当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响起,也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现如今这首带有圆舞曲旋律的歌曲唱遍大江南北、大街小巷,昨晚的演唱者廖昌永、魏松和方琼也都曾上百次演绎这首歌曲,然而,三人不约而同地表示,这首歌唱上百遍也不厌倦。魏松说:“每次唱,都能找到新的感动。”方琼说:“歌曲的节奏很有时代感。”而廖昌永则表示:“这歌声让人充满自信和希望,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