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再次打开常去的一个生鲜网站,水果蔬菜、禽蛋肉类等商品均暂不供货,这个情况已经持续几个月了。之前网上卖生鲜被视为“新零售”的一个亮点,毛利和购买频率较高,本来不温不火的生鲜网商市场涌进来一群财大气粗的“新户头”,又是折扣促销又是免费送货。等到“风口”停下,原本被归为“老零售”的小菜场一样活得很滋润,没听说有开不下去的,实力不强的生鲜网站却撑不住了。
把各种传统产业冠以“新”的帽子加入战局,容易吸引到投资。但是“风口”一停,飞不动的“猪”掉了下来。别光看到人家赚钱容易,越是进入门槛低的行业,竞争越是激烈。此为常识一。
无人便利店这个新业态一样如此,被称作“40亿元烧钱大战的教训”。两年前,这个“风口”至少出现了200家无人零售公司,热度不亚于共享单车。但是用常识去想想,无人零售优势在哪里,到底节省了多少成本呢?房租、水电、损耗、管理成本一个没少,和普通便利店一样仍需要雇佣员工补货、整理,最多减少了收银员,却额外增加一整套昂贵的监控运营系统。哪怕在自动贩卖机普及的日本,有人工服务的便利店一样红红火火。日本人工这么贵,为什么不先尝试无人零售的便利店呢?此为常识二。
而且,零售是个极其讲究精耕细作的行业,经验是实战多年累积出来的,商品是一份一份实打实地卖出去的,不是随便来个新人砸笔资金换个高科技的马甲就一定做得成功。此为常识三。有经验又有品牌的实体店都在耐心地熬,新的无人零售公司实现收支平衡能熬多久?
于是一年以后见分晓。轰轰烈烈一阵,转眼裁员、停止运营、清算,被资本看好过的那些漂亮名字如流星般划过。还维持着的无人零售店,和附近人来客往的全家比,你会看好哪家?
“风口”起时,经济常识被抛诸脑后,大家急着去追赶“飞起来的猪”,生怕错失了致富机会。人们记住了大浪淘沙后成功的那一个名字,却总是忽视很多与之类似的新企业在创业途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对投资者而言,经济常识迟早会显现威力,不要等到“风口”停时才空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