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文娱/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5月1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些在博物馆可以做的事
徐翌晟
江南展观众尝试卷动长卷 记者 胡晓芒 摄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来了,满城都是戏;世界博物馆日来了,你发现身边多了许多博物馆吗?

  2019年,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131座,以上海常住人口2420万计,每18.5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远处,或在梧桐深处、或居于大道一边的博物馆、名人故居,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不经意之间就能与历史文化相触。在博物馆看展览,在博物馆喝咖啡,在博物馆买各种艺术衍生品……“博物馆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日常。

  正如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博物馆作为社区、社群、社会活跃参与者的角色,强调参观者在其中获得的幸福感。

  摸 

  正是草长莺飞的江南暮春,如果你恰好路过长宁来福士广场,千万不要错过亲手抚摸越窑青瓷的机会,正在钟楼里进行的“江南文化概念展”上,这个愿望就能够实现,不仅仅有任人把玩的越瓷,还可以尝试卷动南宋李嵩画的长卷《西湖图》(复制品),拓制竹林七贤的砖雕画,翻阅深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拙政园图》(复制品)等等。既为“概念展”,便不局限于实物,而是以视频、手绘、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展示江南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

  西式的彩色玻璃窗下,飘出悠悠的江南丝竹之声,若有若无的氤氲水草气息,用策展人陈曾路的话来说:“听,看,闻,摸,全面感觉江南。”

  看

  在浓荫遍地的武康路上,街角与文学博物馆偶遇,巴金故居里的“春光拾物——刘斌画笔下的巴金故居绘画展”,让人感觉到故人与青年人的对话。青年画家刘斌自2016年来访巴金故居后,为故居厚重的历史气息和光影交织的空间所吸引,将故居门口的猫、客厅里的逆光、春天的窗、书柜前的绿椅子等画面和时光凝固,历时三年,创作出以故居各角落为主题的油画十二幅,以及速写四幅。

  在常务副馆长周立民眼中,是要让文物“说话”,让它们成为公众的亲切朋友。

  听

  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里可以听一场“敦煌女儿”的讲座。在敦煌研究院有这样一尊雕塑,它取名为《青春》,塑造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它的原型就是如今已是满头花发的樊锦诗,55年来,樊锦诗扎根大漠,潜心敦煌石窟考古研究,把自己的生命与敦煌融为一体,被誉为“敦煌女儿”。樊锦诗是上海人,她坚守敦煌半个多世纪,倾尽毕生精力,克服重重困难,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管理等领域开拓创新,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守与执着。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都市小区
   第A09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2版:美美与共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特别报道
   第A13版:美美与共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特别报道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法谭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这些上海出品的文创让人围观
妙思文心闪亮布鲁塞尔
那些在博物馆可以做的事
新民晚报文娱/文体新闻A16那些在博物馆可以做的事 2019-05-17 2 2019年05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