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文体新闻/文娱
     
本版列表新闻
~~~——听苏州美术馆馆长曹俊忆贝老
~~~——听苏州美术馆馆长曹俊忆贝老
~~~——听苏州美术馆馆长曹俊忆贝老
~~~——听苏州美术馆馆长曹俊忆贝老
     
2019年05月1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曾为他做过翻译
——听苏州美术馆馆长曹俊忆贝老
吴南瑶
  “我来自中国苏州。”当在国外被问及是哪里人时,贝聿铭先生总是这样自信地回答。

  2001年春节,当苏州市政府代表团来到纽约贝聿铭先生儿子的事务所,正式向大师提出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邀请时,贝聿铭先生非常高兴地答应了。现任苏州美术馆馆长曹俊向本报记者回忆了当年作为随团翻译与大师接触的片段。

  “第一次见面,贝先生能让所有人如沐春风。”曹俊回忆,他能掌控全场,关注到每一个人,第二天众人再到事务所,他已经能叫出曹俊的名字。

  曹俊回忆,“贝先生国语不怎么灵光,喜欢听我们讲讲苏州话,然后用上海话作答。”当天,贝先生在附近的法国餐厅宴请代表团,所有人围坐一个长桌,旁边有两位女士,用餐完毕,一直在旁边等着。等大家站起来,准备离开时,其中一位带着一瓶酒跑过来和贝先生说,她们是法国来的旅行者,很荣幸能遇见贝先生,感谢他为巴黎设计了卢浮宫前的金字塔,酒是家乡带来的,送给贝先生。

  当时,代表团给贝先生带的礼物是两斤鸡头米,特意装在保温桶里。大家知道贝先生喜欢听评弹和昆曲,带了个DVD机和相关DVD。

  “我最感兴趣的,一直是公共项目,而我认为最好的公共项目就是博物馆,因为它是一切事物的总结。”贝聿铭先生曾说,“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比我在国外搞其他建筑设计要难得多。”苏博对贝先生而言,像是小女儿,令他惦念、怜爱。

  2017年,贝聿铭百年寿辰,作为苏州美术馆和苏州名人馆馆长的曹俊通过贝氏事务所的老朋友与贝聿铭先生及两个儿子的沟通,促成了《贝聿铭文献展》在苏州美术馆的举办,这也是全球唯一一个获得贝先生允许和授权的个人展览。贝先生的侄子贝念祺专程从美国赶到苏州,代表家族观看展览。他说,伯伯上了年纪之后,更加怀念小时候在苏州的故事。“他最遗憾的是,在美国吃不到正宗的苏帮菜,尤其是鸡头米。”

  本报记者 吴南瑶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都市小区
   第A09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2版:美美与共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特别报道
   第A13版:美美与共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特别报道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法谭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中国文化是我的灵感源泉
两位大师的不解之缘
我曾为他做过翻译
广告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文娱A17我曾为他做过翻译 2019-05-17 2 2019年05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