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第二十九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昨天在北京召开。大会表彰了167名“全国自强模范”、100个“全国助残先进集体”、100名“全国助残先进个人”、100个“残疾人之家”和33名“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喜讯从北京传来,上海共有8名个人和7个集体获得表彰。
竞技赛场展英姿
奥运“老将”再出发
张亮敏 女,1985年10月出生,视力残疾,上海闵益劳务服务有限公司职工,残疾人运动员。
张亮敏出生在闵行区一个工人家庭,家里客厅卧室摆满了各种奖杯、奖状、奖牌。她从小喜欢唱歌,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得很多荣誉。16岁那年,上海市残疾人体训中心去她所在的上海市盲童学校招生,一眼就相中了身高1.7米、体重60公斤的张亮敏。一开始,做着文艺梦的张亮敏还不太愿意,最终,启蒙教练肖指导的真诚与耐心打动了她。
进入体训中心后,张亮敏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训练场,不管多么反复枯燥的训练,她都咬牙坚持了下来。教练的眼光很准,张亮敏果然是块“好材料”,进步明显,2002年在韩国举行的远南运动会上包揽了铁饼、标枪和铅球三个项目的金牌。
2004年,张亮敏被选入了国家队备战第14届残奥会,但她的奥运冠军之路却格外曲折。她的视力被国际残奥会伤残检测鉴定为“全盲级别”(F11级),但2004年雅典残奥会取消F11(全盲)级别,她只能参加残疾程度略轻的F12级的比赛,获得了铅球项目的第七名。2008年,张亮敏再战北京,依旧只能参加F12级别比赛并获得铁饼银牌。
为了能实现奥运冠军梦,教练为她制定了为期4年的训练计划。夏天,田径场投掷圈内温度高达四五十摄氏度,每练完一堂课,张亮敏身上都会湿透,加上长时间紫外线照射,脸上皮肤发生瘙痒湿疹现象,但她没有半点怨言,一如既往完成所有训练内容。为了挖掘潜在爆发力,她每周都要承受2万多公斤的力量负荷,一次力量训练中,由于她和保护她的教练在一次挺举训练中配合失误,80公斤重的杠铃砸到大腿上,在场的人无一不为她捏把汗,幸运的是没有骨折,第二天她又出现在训练场,“腿不能练我就练上肢”。
成功总是给那些有理想、有抱负、能吃苦的人准备的。2012年伦敦残奥会终于有了F11级项目,她再一次入选。旧伤的她除了饱受腰伤和肘关节伤病的折磨,又添了右手指新伤,她强忍疼痛,用医用胶带布固定后继续坚持训练。每天训练结束时张亮敏的右手背肿得像小馒头一样,就这样坚持了10个多月的集训任务。
2012年伦敦残奥会,三朝元老终圆梦!她获得了铁饼金牌和铅球铜牌。2016年,张亮敏再次以36.65米的成绩在里约残奥会女子铁饼F11级别比赛中夺冠,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了第15枚金牌,也是上海籍选手在里约残奥会上收获的首枚金牌。
如今,作为运动员的她已不再年轻,对于未来的打算,她说:只要祖国需要我,我还想再参加几届残奥会,继续为祖国争光!
百折不挠钻研技术
助人为乐坚持公益
柯水昌 男,1978年2月出生,肢体残疾,上海锦子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柯水昌于2005年创办了上海锦子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柯水昌成为了脊髓损伤患者中的一员,高位截瘫的残酷的打击没有让他泄气。艰难地挺过了治疗关后,他坐在轮椅上继续钻研最新的电子技术,站在了智能手机维修技术的前沿,于2017年获得苹果ACMT&ACIT全球认证工程师资格及工业和信息化部教师资格。此外,他还获得了上海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名和河北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名等荣誉。
目前,锦子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已在全市开设了6家门店,在上海电子产品维修行业享有较高知名度,还吸收安置残疾人就业3名。他由此及彼,关爱残友,为上海、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的残疾朋友无偿教授维修技能,帮助多位残疾人实现创业梦想,已有4名残疾人在他的帮助下自主创业。2013年,柯水昌又创办了“锦昌公益”,帮助社区老人学会智能设备的应用等。柯水昌家庭还曾获评“上海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全国最美家庭”等称号。
风云魔都惊艳申城
无声世界色彩斑斓
魏巍 男,1978年12月出生,听力残疾,上海界龙艺术印刷有限公司职工,自由摄影师。
上海美院艺术系毕业的魏巍,做了10年平面广告设计师。2014年,他去川西旅行途中爱上摄影,买下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相机,从此开始自学摄影技巧。他认真研究国外大师的作品,琢磨色彩、光影的感觉。魏巍首先把镜头对准了自己的家乡上海,迷上航拍后,魏巍还利用无人机寻找到独特的角度,给作品带来更广阔的视野。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尝试,魏巍用60张照片精心拼接而成的一张全景作品《风云魔都》引起了大众的注意,也让他荣获“2017年视觉中国十佳摄影师”称号。
魏巍在摄影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求索,2014年至今,他先后成为美国盖蒂图片社(Getty Images)签约图库摄影师、亚太区Getty Images House供稿人、汉华易美GFP等签约图库摄影师,担任《摄影之友》《中国摄影》《华夏地理》等知名杂志合作约稿人,在国内外相关网站发表个人作品近500件。
白手起家闯荡商海
反哺社会帮助残友
董旭华 女,1964年9月出生,肢体残疾,上海鹳山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8年,经历家庭巨变的董旭华毅然告别年迈的老母和一对咿呀学语的双胞胎儿子,拖着残腿搭乘同乡的货车,只身从老家浙江富阳来到上海青浦创业,希望在上海能接回卷帘门生产订单。每天拖着残腿辗转在青浦工地上,终于在朱家角谈成了第一笔订单,于是,在董旭华租住的小阁楼下的一间地下室里,董旭华成立了鹳山工贸有限公司,很快就闯出了一片天地,没几年就从地下室搬到了沿街门面。2003年,董旭华租了600平方米厂房,添置了生产设备,鹳山门窗厂正式开张,企业从最初的外埠加工实现了自产自销。2015年,占地20亩的“鹳山绿建”终于正式落地。公司连续4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全国守合同重信用公示企业,连续6年被上海市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公司也成为了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年业绩从当初200万元发展到如今的上亿元。
从一路坎坷中走来的她,对残疾朋友有着将心比心的深深同情。她常跟区、镇领导表态:残疾朋友只要有心就业,我们“鹳山”的大门始终朝他们敞开,实在困难、不能工作的残疾朋友我也愿意帮助。“鹳山”招纳的16名残疾员工都把董旭华看成自己的亲人。董旭华常说,在“鹳山”,残疾人和健全员工没有任何区别!
2015年11月,区残联推荐了一位聋哑女大学生小朱,董旭华了解到她文笔较好,就安排她在办公室做秘书。通过两年的努力,她不仅工作出色,还赢得了一位美国留学生的青睐,前年十月,幸福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现在初为人母的小朱,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幸福的憧憬。
董旭华广阔的胸怀和浓浓的爱心在当地传为佳话,她先后被推荐为青浦区第五届政协委员和区残联兼职副理事长,事业上的成功、身份的变化没有让董旭华沾沾自喜,停止前进的脚步。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政协委员和残联副理事长的角色上,尤其重视残疾人的社情民意,她提出的“关于重残人员享受托养服务的建议”和“关于青浦区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社保补贴的建议”得到了区内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落实。她还打算依托自己的公司,形成一个精准扶贫体系:一是成立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中心,带动残疾朋友就业创业,共同致富,目前已有8名残疾人通过孵化成功就业。二是筹办残疾人创业扶持基金会,自己带头出资,发动青浦的企业家参与,壮大基金会的实力,让残疾人朋友实现自主创业的梦想,成为和她一样的“自强人”。
本版图片 采访对象供图
向你们致敬
“全国自强模范”
■ 残疾人运动员张亮敏
■ 上海锦子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柯水昌
■ 自由摄影师魏巍
■ 上海鹳山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旭华
“全国助残先进集体”
■ 宝山区特教指导中心
■ 上海广播电视台无障碍电影公益解说团队
■ 上海青聪泉儿童智能训练中心
“全国助残先进个人”
■ 国家一级指挥曹鹏
■ 上海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学校)中心校长房金妹
■ 上海市东方医院医务社工沈宜君
“残疾人之家”
■ 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阳光家园
■ 虹口区嘉兴路街道残疾人联合会
■ 奉贤区庄行镇“阳光之家”
■ 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
“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
■ 杨浦区控江路街道残联残疾人专职委员李全胜
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每五年举办一次,是我国给予残疾人事业战线突出贡献者及集体的最高褒奖。左为上海此次获奖名录。本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对象评选,全面展示了上海残疾人风采,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事业中来,积极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