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博物馆课程由上海博物馆与黄浦区残联合作举办,共有40名残疾人参与。手语翻译的现场讲解、展品前摆放的盲文介绍,让他们体验了无障碍参展。更难得的是,在上海博物馆的专业人员的带领下,这些特殊的参观者不仅触摸了贝壳、植物纤维、鸟类羽毛等实物,还通过音视频播放,了解太平洋艺术的主要特点和地理环境,最后,还亲手触摸了配饰、头像雕塑等5件艺术品复制品。在讲解人员的鼓励下,盲人观众们勇敢伸出手来细细抚摸艺术品的每一个细节,连木雕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没有放过。一边触摸,他们还一边交流感受,觉得摸到这些艺术品上的浓密长发、高耸额头十分新鲜,充满趣味。
近一两年中,随着无障碍建设的开展和助残扶残氛围的大力营造,上海一些博物馆开始面向盲人等特殊观众提供触摸式参观,深受残疾人好评。今后,上海博物馆也将定制融合不同感觉模块的公益课程,让残疾人更好地参观体验各类展览,丰富文化生活。
本报记者 孙云